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通宵未眠的刑警们脸上写满了疲惫。
苏晴的社会关系排查进展缓慢,她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如同一张白纸,同事、亲友的证词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疑点。
那个雨夜,她只是不幸地成为了随机选中的猎物?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感到无力。
而更让人不安的是,对近五年雨夜独行女性袭击案的梳理,并未发现手法完全一致的案件,也没有找到第二枚那诡异的“眼睛”印记。
凶手像是凭空出现,完成一次完美的狩猎后,又彻底消失在雨幕中。
林深独自坐在办公室角落,面前的烟灰缸里己经堆满了烟蒂。
他没有参与外面的讨论,而是反复观看着现场照片和勘查报告,尤其是那枚刻画在墙角的“眼睛”印记特写,以及受害者裙摆和鞋底附着物的初步化验报告。
报告显示,那些深色污渍并非普通的街边泥土,而是含有特定成分的有机腐殖质、微生物群落以及微量的化学沉淀物,其成分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特别是年代较久远的老城区下水道中的沉积物高度吻合。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苏晴倒下的位置照片上。
巷道路面相对干净,只有少量从主路带进来的普通泥沙。
那么,她裙摆和鞋底上那些来自下水道的特殊淤泥,是从哪里沾染的?
一个画面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雨夜,昏暗的巷子,穿着红裙的苏晴快步走着。
凶手或许并非从背后突然袭击,而是……从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比如,一个打开的窖井盖?
或者一条连接着主干下水道的隐蔽出口?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城市地图前,目光锁定梧桐巷及其周边区域。
手指顺着巷子的走向移动,最终停在巷子中段一个不起眼的标记点上——那是一个市政排水系统的检修入口,位于巷子拐角,恰好距离尸体发现位置不到十米。
“召集专案组,开会。”
林深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五分钟后,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林深站在白板前,上面己经贴满了现场照片和地图。
“我们之前的侧写,可能过于笼统。”
林深开门见山,他用笔指向受害者裙摆的淤泥特写,“技术报告证实,这是下水道特有的沉积物。
而发现尸体的梧桐巷路面,并没有这种成分的泥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那么,这些淤泥只可能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凶手身上携带,在接触受害者时沾染;二是受害者自己踩踏或接触了含有这种淤泥的地方。”
“苏晴是护士,下班路线固定,从医院到梧桐巷,都是主干道和人行道,她不可能深入下水道。”
赵大力提出疑问。
“所以,更大概率是凶手带来的。”
林深接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凶手所处的环境带来的。”
他的笔尖重重地点在地图上那个检修入口的位置。
“凶手,极有可能熟悉并且经常出入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他可能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比如市政排水工人、管道维修工,或者……像我们之前猜测的,城市规划、工程相关的人员。
他对老城区的巷道和地下管网了如指掌,所以才能精准选择监控盲区和作案时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林深沉稳的声音在继续。
“再看现场。
一刀毙命,手法利落,受害者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这说明凶手力量不小,可能受过相关训练,或者心理素质极其稳定,对人体结构有一定了解。
但他没有进行多余的伤害,没有性侵迹象,也没有拿走财物。
他的目的非常纯粹——杀人。”
林深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圈,代表凶手。
“他的动机,不是劫财,不是劫色,也不是简单的仇怨。
他选择雨夜,选择红裙,选择独行女性。
这更像是一种……仪式。
雨水,或许能冲刷掉他的痕迹,但也可能对他有特殊意义。
红裙,在他眼中,可能象征着某种他想要‘清除’或‘净化’的东西。
而独行女性,则代表着脆弱、孤立无援,符合他作为‘狩猎者’的心态。”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落在那枚“眼睛”印记上。
“最后,是这个。
它出现在一个不显眼但固定的位置,像是故意留下,但又不想被轻易发现。
它可能是一个签名,一个标记,宣告这是他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他的信仰或者他所属的某个扭曲的团体;甚至,可能是一个挑战,留给警方破解的谜题。”
林深放下笔,转过身,面对所有队员。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洞察力。
“所以,我的侧写是:凶手为男性,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体格中等或偏强壮。
他性格内向、孤僻,可能在生活中感到压抑或被忽视,有潜在的反社会人格倾向。
他从事与城市地下管网相关,或极度熟悉该系统的职业。
他对于‘雨夜’、‘红裙女性’有某种偏执的联想,其杀人行为并非出于即时情绪,而是源于一套内在的、扭曲的逻辑或仪式。
他冷静、谨慎、有规划,并且……他很可能不会就此停手。”
这番侧写细致入微,甚至带有些许大胆的假设,尤其是关于凶手职业和心理动机的部分,超出了常规的刑侦推理范畴。
会议室里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也有人面露疑虑。
赵大力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开口道:“林队,你这个侧写……尤其是关于职业和仪式感的部分,有依据吗?
听起来有点……首觉。”
林深平静地回答,“结合了现场所有不合逻辑的细节得出的首觉。
淤泥成分、印记符号、作案手法的纯粹性,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指向这个方向。
我们现在线索太少,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看向技术队负责人:“重点排查全市,尤其是老城区范围内的市政排水、管道维修、相关工程公司及从业人员,特别是近期有异常行为或请假的人员。
同时,请犯罪心理学顾问协助,分析这个印记可能代表的符号学意义和心理含义。”
他又看向赵大力:“社会关系排查不能放松,但要转换思路,重点排查苏晴近期是否接触过上述相关行业的人员,哪怕只是短暂的维修、咨询等交集。”
任务分配下去,众人各自忙碌起来。
林深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凝视着白板上那枚“眼睛”。
它仿佛也在回望着他,冰冷,空洞,带着一丝嘲弄。
他知道,自己的侧写很大程度依赖于首觉和逻辑链条的推断,缺乏坚实的物证支持。
这在讲究证据的刑侦领域是冒险的。
但他坚信,凶手不是一个普通的罪犯,他隐藏在城市的阴影里,遵循着一套自洽的疯狂逻辑。
要抓住他,就必须先理解他的逻辑。
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预报显示,未来几天仍有降雨。
林深的心头笼罩着一层更深的阴影。
他知道,与时间赛跑的压力越来越大。
下一个雨夜,或许就是凶手再次挥刀的时刻。
他必须在那之前,找到那道藏在下水道阴影中的视线,阻止下一次“狩猎”。
而首觉告诉他,他们忽略的某个细节,可能就是打开整个迷局的钥匙。
只是,这把钥匙,究竟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