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深瞳:罪案现场

第2章 《都市猎影》:直觉侧写

发表时间: 2025-10-08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通宵未眠的刑警们脸上写满了疲惫。

苏晴的社会关系排查进展缓慢,她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如同一张白纸,同事、亲友的证词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疑点。

那个雨夜,她只是不幸地成为了随机选中的猎物?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感到无力。

而更让人不安的是,对近五年雨夜独行女性袭击案的梳理,并未发现手法完全一致的案件,也没有找到第二枚那诡异的“眼睛”印记。

凶手像是凭空出现,完成一次完美的狩猎后,又彻底消失在雨幕中。

林深独自坐在办公室角落,面前的烟灰缸里己经堆满了烟蒂。

他没有参与外面的讨论,而是反复观看着现场照片和勘查报告,尤其是那枚刻画在墙角的“眼睛”印记特写,以及受害者裙摆和鞋底附着物的初步化验报告。

报告显示,那些深色污渍并非普通的街边泥土,而是含有特定成分的有机腐殖质、微生物群落以及微量的化学沉淀物,其成分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特别是年代较久远的老城区下水道中的沉积物高度吻合。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苏晴倒下的位置照片上。

巷道路面相对干净,只有少量从主路带进来的普通泥沙。

那么,她裙摆和鞋底上那些来自下水道的特殊淤泥,是从哪里沾染的?

一个画面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雨夜,昏暗的巷子,穿着红裙的苏晴快步走着。

凶手或许并非从背后突然袭击,而是……从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比如,一个打开的窖井盖?

或者一条连接着主干下水道的隐蔽出口?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城市地图前,目光锁定梧桐巷及其周边区域。

手指顺着巷子的走向移动,最终停在巷子中段一个不起眼的标记点上——那是一个市政排水系统的检修入口,位于巷子拐角,恰好距离尸体发现位置不到十米。

“召集专案组,开会。”

林深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五分钟后,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林深站在白板前,上面己经贴满了现场照片和地图。

“我们之前的侧写,可能过于笼统。”

林深开门见山,他用笔指向受害者裙摆的淤泥特写,“技术报告证实,这是下水道特有的沉积物。

而发现尸体的梧桐巷路面,并没有这种成分的泥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那么,这些淤泥只可能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凶手身上携带,在接触受害者时沾染;二是受害者自己踩踏或接触了含有这种淤泥的地方。”

“苏晴是护士,下班路线固定,从医院到梧桐巷,都是主干道和人行道,她不可能深入下水道。”

赵大力提出疑问。

“所以,更大概率是凶手带来的。”

林深接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凶手所处的环境带来的。”

他的笔尖重重地点在地图上那个检修入口的位置。

“凶手,极有可能熟悉并且经常出入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他可能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比如市政排水工人、管道维修工,或者……像我们之前猜测的,城市规划、工程相关的人员。

他对老城区的巷道和地下管网了如指掌,所以才能精准选择监控盲区和作案时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林深沉稳的声音在继续。

“再看现场。

一刀毙命,手法利落,受害者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这说明凶手力量不小,可能受过相关训练,或者心理素质极其稳定,对人体结构有一定了解。

但他没有进行多余的伤害,没有性侵迹象,也没有拿走财物。

他的目的非常纯粹——杀人。”

林深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圈,代表凶手。

“他的动机,不是劫财,不是劫色,也不是简单的仇怨。

他选择雨夜,选择红裙,选择独行女性。

这更像是一种……仪式。

雨水,或许能冲刷掉他的痕迹,但也可能对他有特殊意义。

红裙,在他眼中,可能象征着某种他想要‘清除’或‘净化’的东西。

而独行女性,则代表着脆弱、孤立无援,符合他作为‘狩猎者’的心态。”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落在那枚“眼睛”印记上。

“最后,是这个。

它出现在一个不显眼但固定的位置,像是故意留下,但又不想被轻易发现。

它可能是一个签名,一个标记,宣告这是他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他的信仰或者他所属的某个扭曲的团体;甚至,可能是一个挑战,留给警方破解的谜题。”

林深放下笔,转过身,面对所有队员。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洞察力。

“所以,我的侧写是:凶手为男性,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体格中等或偏强壮。

他性格内向、孤僻,可能在生活中感到压抑或被忽视,有潜在的反社会人格倾向。

他从事与城市地下管网相关,或极度熟悉该系统的职业。

他对于‘雨夜’、‘红裙女性’有某种偏执的联想,其杀人行为并非出于即时情绪,而是源于一套内在的、扭曲的逻辑或仪式。

他冷静、谨慎、有规划,并且……他很可能不会就此停手。”

这番侧写细致入微,甚至带有些许大胆的假设,尤其是关于凶手职业和心理动机的部分,超出了常规的刑侦推理范畴。

会议室里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也有人面露疑虑。

赵大力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开口道:“林队,你这个侧写……尤其是关于职业和仪式感的部分,有依据吗?

听起来有点……首觉。”

林深平静地回答,“结合了现场所有不合逻辑的细节得出的首觉。

淤泥成分、印记符号、作案手法的纯粹性,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指向这个方向。

我们现在线索太少,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看向技术队负责人:“重点排查全市,尤其是老城区范围内的市政排水、管道维修、相关工程公司及从业人员,特别是近期有异常行为或请假的人员。

同时,请犯罪心理学顾问协助,分析这个印记可能代表的符号学意义和心理含义。”

他又看向赵大力:“社会关系排查不能放松,但要转换思路,重点排查苏晴近期是否接触过上述相关行业的人员,哪怕只是短暂的维修、咨询等交集。”

任务分配下去,众人各自忙碌起来。

林深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凝视着白板上那枚“眼睛”。

它仿佛也在回望着他,冰冷,空洞,带着一丝嘲弄。

他知道,自己的侧写很大程度依赖于首觉和逻辑链条的推断,缺乏坚实的物证支持。

这在讲究证据的刑侦领域是冒险的。

但他坚信,凶手不是一个普通的罪犯,他隐藏在城市的阴影里,遵循着一套自洽的疯狂逻辑。

要抓住他,就必须先理解他的逻辑。

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预报显示,未来几天仍有降雨。

林深的心头笼罩着一层更深的阴影。

他知道,与时间赛跑的压力越来越大。

下一个雨夜,或许就是凶手再次挥刀的时刻。

他必须在那之前,找到那道藏在下水道阴影中的视线,阻止下一次“狩猎”。

而首觉告诉他,他们忽略的某个细节,可能就是打开整个迷局的钥匙。

只是,这把钥匙,究竟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