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相府,苏瑾顾不上歇息,便径首前往蔡京的书房。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蔡京正坐在案前翻阅从盐铁司带回的账本,眉头紧锁。
“父亲。”
苏瑾轻唤一声,躬身行礼。
蔡京抬起头,示意他坐下:“今日盐铁司所见,你有何想法?”
苏瑾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父亲,依孩儿之见,盐铁专卖的问题绝非个案,而是制度与管理双重缺失所致。
若只惩处周大人一人,治标不治本,日后仍会出现类似问题。”
蔡京放下手中的账本,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许:“继续说。”
“首先是质量把控缺失。”
苏瑾侃侃而谈,“盐中掺沙、铁器生锈,皆因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与监管机制。
各地盐铁作坊自行生产,无人核查,才让劣质品流入库房。
其次是账目混乱,收支不明,显然是内部管理松散,给了贪官可乘之机。
再者,盐铁专卖由官府垄断,缺乏竞争,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这些分析,既基于他今日在盐铁司的所见所闻,也融入了现代金融与管理思维。
蔡京听着,眼中的认可愈发明显:“你说得句句在理。
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苏瑾早有准备,他起身走到案前,拿起纸笔,一边勾勒一边说道:“孩儿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制定盐铁质量标准,设立专门的检验机构,无论是各地运来的盐铁,还是库房储存的物资,都需经过严格检验,合格方可入库,不合格则责令退回并追究责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二,改革账目管理制度。
采用复式记账法,明确每一笔收支的来源与用途,要求所有款项都有对应的凭证,定期由专人核查账目,确保账实相符。
同时,将盐铁司的收支情况定期公示,接受朝廷与百姓的监督。”
蔡京微微颔首,复式记账法他虽未曾听闻,但听苏瑾的解释,倒也觉得逻辑清晰,能有效避免账目混乱。
“其三,引入有限竞争机制。”
苏瑾话锋一转,“官府可挑选部分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民间作坊,与其签订合作协议,让它们参与盐铁生产。
官府负责制定标准、监管质量与统一销售,民间作坊则负责生产,这样既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降低成本。”
这个想法颇为大胆,在北宋盐铁专卖完全由官府垄断的背景下,引入民间力量,无疑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蔡京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引入民间作坊,恐会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反对,他们会认为这是破坏祖制。”
苏瑾早己考虑到这一点:“父亲所言极是。
但如今盐铁专卖亏空严重,若不改革,长此以往,国库空虚,一旦战事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选取一两个州府推行,待见到成效后,再逐步推广,这样也能减少阻力。”
蔡京看着眼前的儿子,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他。
曾经的蔡瑾纨绔无知,如今却能提出如此有见地的改革方案,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他心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疑虑,这孩子的转变,为何如此之大?
但眼下,盐铁专卖的问题迫在眉睫,苏瑾的方案确实是可行之策。
蔡京沉吟片刻,最终说道:“你的方案可行。
不过,此事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你先将具体的实施方案拟定出来,待我与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后,再奏请陛下。”
“孩儿遵令。”
苏瑾心中一喜,这意味着他的改革计划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离开蔡京的书房,苏瑾回到自己的院落。
他没有立刻拟定方案,而是坐在窗前,思考着可能面临的阻力。
保守派的反对是必然的,那些与盐铁专卖有着利益关联的权贵,也绝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
此外,新的制度推行,还需要有得力的人手去执行,否则再好的方案也只是一纸空文。
他想起今日在盐铁司,周大人眼神瞟向的那个随从,或许那人便是某个权贵安插在盐铁司的眼线。
想要彻底整顿盐铁专卖,不仅要改革制度,还要清理内部的蛀虫,这无疑会触动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
苏瑾揉了揉太阳穴,改革之路,果然布满荆棘。
但他没有退缩,靖康之耻的阴影时刻笼罩在他心头,他必须加快步伐,在灾难来临之前,尽可能地增强北宋的国力。
他起身走到书桌前,铺开宣纸,拿起毛笔。
虽然用毛笔写字不如钢笔顺手,但他还是一笔一划地开始草拟方案。
从质量标准的具体细则,到检验机构的人员设置,再到复式记账法的操作流程,每一个细节,他都仔细斟酌,力求完善。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侍女送来晚饭,苏瑾也只是简单吃了几口,便又投入到方案的拟定中。
灯光下,少年的身影专注而坚定,他手中的毛笔,不仅在纸上绘制着盐铁改革的蓝图,更在悄然描绘着北宋未来的新希望。
夜深人静,苏瑾终于完成了方案的初稿。
他放下毛笔,伸了个懒腰,看着桌上厚厚的文稿,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但他有信心,凭借着现代知识与坚定的决心,一定能在这北宋的朝堂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之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