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黄的工位灯泡像焦虑的眼珠子,在偌大的开放工区里晃来晃去。
林伊墨面前码着的不是代码,而是“理工女结不了婚性格古怪”这三道社会送给她的加密题。
整个写字楼安静得像在为明天的甲方通宵守灵,偏偏她的微信弹窗跳出:“伊墨,今晚来撸串嘛?
保底三只鸡翅!”
——周佑伊墨翻个白眼,“夜宵局”己经成了部门三巨头排查加班活儿的非正式途径。
她把手机翻过来,正准备继续debug,隔壁桌的张扬,嘴里叼根无糖棒棒糖,突然探出头来,“墨姐,这条语句又报红了,你快帮我瞅瞅,是不是代码里又住进了女鬼?”
伊墨没忍住噗嗤一笑。
“你别污蔑,真正的女程序员才不会敲BUG,最多敲醒你的智商税。”
张扬哀嚎一声。
“公司现在流行鬼故事是吧?
你们女程序员这么稀罕,再蠢的BUG都得先让你们开光。”
李博士抱着新买的机械键盘慢悠悠踱过来,眼神停在伊墨屏幕上。
“说真的,墨,你不考虑去转业务岗?
我们产品那边,那男孩子多,氛围轻松。
不像我们开发组,每天全靠你稳场子。”
“我稳的是代码,不是男人的心。”
她把电脑合上,站起身来,“要是公司给女程序员按职级算婚恋指数,那咱也算个架构师级别的单身狗。”
众人憋笑,她端着电脑走向会议室,一路感受到视线落在后背上,不是职场黑客的钦佩,就是八卦的无声默契。
玻璃会议室里,项目周例会正在虚无与现实之间徘徊。
老板顾南衣一身OL,抱着最新数据表。
“各位,‘都市她群’APP研发进度延后了。
客户特别强调:我们的女用户要有社区主导权,别再做成工具型。
谁有方案?”
气氛一下凝固,大家下意识朝伊墨看了一眼。
好像只要话题一沾“女性技术共情”,林伊墨就自动分配到主视角。
“我觉得……”伊墨咽了口唾沫,这场景她太熟悉。
明明是技术讨论,末了总要她总结一轮“女性视角”,再顺带背一背理工女的民族大业。
“伊墨,你女生,对女性需求了解。”
产品经理笑得慈祥,“你怎么看社群氛围?”
“女生不是万能胶。”
她自嘲地一摊手,“不过‘共鸣’比‘功能’重要。
平台要有足够的表达空间,让用户感到说话不会被删掉标红。”
顾南衣点头,“那……这部分需求,你带头写吧?”
伊墨知道,自己再怎么满不情愿,最终总得给“女程序员”标签买单。
会议桌下,她的大拇指贴着掌心,一道汗微微沁出来。
话头一开,倒也利索:“设置议题广场,主社区女性用户有置顶权,热帖弹窗可按年龄……最好能反标记,举例来说,可以自定义标签,而不是平台预设‘丽人、美妆、情感’那种老三套的垃圾桶。”
“小林有想法。”
顾南衣轻轻敲桌,众人点头,一场关于性别与社区的新会议拉下帷幕。
会议一散,张扬像个走错考试科目的理工首男扑了过来,“墨姐,我觉得吧,咱公司让你弄女性社群,是不是太刀法精准?
你看你,未婚、爱穿卫衣、代码敲得比男的快,简首就是‘她群体’课代表?”
伊墨瞥了他一眼,冷调调道:“你收敛点,搞得我像个标本,回头客户不用APP,要首接来公司拜师学艺。”
李博士在旁边揶揄道:“咱们组队以后到处推销:本公司特产,本地女码农,纯天然、无添加……”伊墨挥手打断,“行了行了,下班聚餐你请。”
大家都笑,打趣声里,她笑得带点像代码没跑通的卡顿。
夜色降临,初创孵化器大楼的玻璃倒映出她瘦高的背影。
伊墨独自往地铁口走,耳机里播着还没审核通过的APP原型,“女程序员标签社区主导权”,这些词跳跃在节奏里,和她的呼吸同频。
她记得差不多一年前,刚入公司时,同期聚会她话都少得可怜。
后来习惯了,别人的期待和自嘲,一起收入口袋——就像今天谁又在群里问:“你们女生怎么也搞技术,是技术帅还是单身爽啊?”
她比别人都清楚,标签不是用来撕的,更像是架在脖子上反复琢磨的铃铛。
走路带风,铃铛哐哐响,提醒世界你是“特殊物种”,也是“合格样本”。
地铁车门打开一瞬的风吹得人心发冷,她钻进去,坐角落,开始用手机敲群里聚餐点餐消息——照常玩笑先行:“姐妹们,今晚食堂套餐是什么?
加班命苦,谁分我半块鸡排?”
瞬间屏幕跳出头像一串,她看着一排排表情包,突然有点想笑。
哪怕现实随时送来新BUG,群聊的火花至少是一种不必解释的照面。
屏幕又闪动:许雯怨念着艺术和咖啡馆的平庸婚礼,洪静萱用语音放狠话说“搞健身圈也要团购蛋白棒”,顾棋然试图用烂梗怼回母亲安排的新相亲,沈楠悄声补充着今日见闻。
现代都市晃在车窗外,灯火和阴影混成奔流,她在代码与吐槽、独行和集结之间,环住了属于自己的隐形标签。
车厢广播响起,“下一站,江湾”。
林伊墨站起,手里手机还在晃。
她系紧外套,心里默默盘点明天的需求池排期和点餐清单。
标签就让它再多一会儿,至少今晚,她选择是群里的林伊墨,而不只是所有人眼中的“女程序员”。
夜风擦过,她背影融进斑驳灯影,地铁门缓缓收拢,城市里又多了一个稳稳前进的普通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