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 山月锁清欢林砚书苏清欢完整版免费阅读_林砚书苏清欢精彩小说

山月锁清欢林砚书苏清欢完整版免费阅读_林砚书苏清欢精彩小说

爱吃紫薯莲子粥的清欢 著

言情小说连载

《山月锁清欢》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作者“爱吃紫薯莲子粥的清欢”的原创精品作,林砚书苏清欢主人公,精彩内容选节:《山月锁清欢》的男女主角是苏清欢,林砚书,这是一本纯爱,大女主,爽文小说,由新锐作家“爱吃紫薯莲子粥的清欢”创作,情节精彩绝伦。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716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09 13:11:31。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山月锁清欢

主角:林砚书,苏清欢   更新:2025-10-09 17:33: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十九岁的林砚书攥着省城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在满是泥洼的山路上站了很久——这张纸,

是他逃离闭塞山村的船票,却也是拴住苏清欢的枷锁。送他去车站的清晨,

苏清欢把晒干的野山楂塞进他兜里,指尖的薄茧蹭过他手腕,笑眼弯弯却带着狠劲:“书哥,

要是在城里忘了我,我就把你种在后山的那片向日葵,全拔了种满荆棘。

”1 山楂与通知书六月的雨刚歇,山里的雾气还没散干净,

林砚书攥着那张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指节泛白地站在泥洼里。青灰色的纸壳被手心的汗浸软,

边角微微发卷,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胸口发紧。身后是低矮的土坯房,

烟囱里飘出的柴火烟混着湿土味,缠在他发梢——这是他住了十九年的地方,

也是他拼尽全力要逃出去的牢笼。“书哥!”清亮的女声从坡下传来,苏清欢挎着个竹篮,

踩着雨后的湿滑石阶往上跑。她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裤脚卷到膝盖,

露出的小腿沾了些泥点,却半点不狼狈。跑到近前时,她从篮里掏出个布包,

塞进林砚书手里:“刚晒透的野山楂,你路上吃,解腻。”布包是粗棉布缝的,

带着阳光和草木的味道。林砚书捏了捏,山楂干的硬实感透过布料传来,

像苏清欢平日里总带着劲的模样。他抬头看她,姑娘的眼尾微微上挑,

笑起来时右边嘴角有个浅梨涡,可那笑意没到眼底,反而藏着点咬牙的狠劲。

“你真要去省城?”苏清欢的指尖蹭过他手腕,那处有块小时候帮她摘枣时留下的疤。

她的指腹带着薄茧,是常年干农活磨出来的,蹭得他皮肤发麻。林砚书喉结动了动,

没敢点头。他知道这张通知书意味着什么——对他是船票,对苏清欢却是枷锁。

村里早就有人说闲话,说苏清欢等着林砚书考上大学就嫁过去,可现在他要走了,

去一个山高水远的地方,那些闲话转眼就能变成刺,扎在苏清欢身上。“书哥,

”苏清欢忽然凑近,声音压得低,却字字清晰,“你要是在城里忘了我,

我就把你种在后山的那片向日葵,全拔了种满荆棘。”她的语气笑着,眼里却亮得吓人,

像山涧里的冰碴子。林砚书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去年夏天,两人在向日葵地里待了一下午,

苏清欢说等花开满了,就把瓜子收下来,炒成咸香的,等他考试回来吃。

那时的风里全是花香,她的头发缠在他胳膊上,软得像云。“我不会忘。”林砚书终于开口,

声音有些发哑。苏清欢没再追问,只是把布包又往他怀里推了推,转身往坡下走。

她的脚步很快,蓝布衫的衣角在风里晃了晃,像只想要飞却又被什么拴住的鸟。

林砚书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雾气里,手里的山楂干仿佛突然有了重量,

压得他连呼吸都觉得发沉。远处的山尖隐在云里,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

只剩一点淡白的影子挂在天上。林砚书低头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省城师范大学”几个字,

忽然觉得这张纸不是船票,而是一道鸿沟,一边是他向往的未来,一边是他放不下的人。

2 车站的刺天还没亮透,灶房的灯就亮了。苏清欢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着她垂着的眼,

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淡的阴影。铁锅里的玉米糊糊冒着热气,她用勺子搅了搅,

又从碗柜里翻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攒了半个月的红糖,小心翼翼地捏了半勺撒进去。“清欢,

不用送了,我自己去镇上车站就行。”林砚书背着帆布包站在门口,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

就只有那封录取通知书和昨晚苏清欢给的野山楂。他看着苏清欢忙碌的身影,

喉结又开始发紧——他知道村里到镇上的路要走两个钟头,全是坑洼的土路,

她却非要早起送他。“走了。”苏清欢没接话,只是把盛好糊糊的碗递给他,

自己拎起墙角的布袋子,里面装着给林砚书路上吃的煮鸡蛋。两人并肩走在晨雾里,

山路静得只有脚步声和偶尔的虫鸣,雾气打湿了林砚书的帆布包,

也打湿了苏清欢额前的碎发。快到镇上时,苏清欢忽然停住脚,

从布袋子里掏出个东西塞进林砚书手里。是个用红绳系着的小木牌,

上面刻着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边缘被磨得光滑,显然是刻了很久。“我找李木匠学的,

”她声音有点轻,“戴着,能平安。”林砚书攥着木牌,木头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

像苏清欢指尖的茧那样,让他心口发暖。他刚想说点什么,

远处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去县城的班车要来了。车站就设在镇口的老槐树下,

只有一个破旧的铁皮棚子。林砚书跟着人群往车上走,回头时,看见苏清欢站在槐树下,

蓝布衫被风掀得轻轻晃。他想挥手,却看见苏清欢忽然抬手,指尖对着他,

做了个“拔东西”的动作,嘴角勾着笑,眼里却还是那股熟悉的狠劲,像根细刺,

轻轻扎在他心上。班车启动时,卷起一阵尘土。林砚书扒着车窗往后看,

苏清欢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个蓝点,却还站在原地没动。他摸了摸兜里的小木牌,

又摸了摸装野山楂的布包,忽然想起昨晚她那句“拔了向日葵种荆棘”,眼眶莫名就热了。

车窗外的山往后退,雾气渐渐散了,太阳慢慢爬上山头,把路面照得亮堂起来。

林砚书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那个刻着向日葵的木牌,忽然觉得苏清欢的话不是威胁,

而是句藏在狠劲里的挽留——她怕他走了就不回来,怕那片向日葵等不到主人,

也怕自己等不到他。班车越开越远,离山村越来越远,离苏清欢也越来越远。

林砚书掏出一颗野山楂放进嘴里,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

却没压住心里那点发涩的慌——他知道,从踏上这班车开始,他和苏清欢之间,

就多了一道看不见的距离,而那道距离里,藏着苏清欢用狠劲裹着的,不敢说出口的牵挂。

3 城里的月光省城的月亮,和山里的不一样。林砚书站在师范大学的宿舍阳台上,

手里攥着刚晾好的毛巾,晚风带着夏末的潮气吹过来,裹着远处街道的汽车鸣笛声,

让他总觉得不真切。楼下的路灯亮得晃眼,把夜空照得发灰,不像山里的月亮,

清朗朗地挂在头顶,能把山路照出层银霜。开学第一天的喧嚣还没散,

宿舍里另外三个室友正围着桌子拆行李,谈笑着说家乡的事。有人翻出带的特产,

有人炫耀新买的钢笔,林砚书坐在角落,看着自己帆布包里那袋野山楂,

还有苏清欢给的小木牌,忽然觉得自己像个走错地方的外人。“林砚书,你从山里来的?

”上铺的室友探头下来,指了指他桌上的山楂干,“这东西我只在小时候见过,

城里超市都很少卖。”林砚书捏了颗山楂放进嘴里,酸甜的味道漫开,

却没了在山里吃时的踏实。他点了点头,没多说——他不想提那片向日葵,不想提苏清欢,

更不想提山路上那些泥洼,怕说出来,会被当成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傍晚去食堂吃饭,

他攥着母亲给的皱巴巴的零钱,站在窗口前看了很久。菜单上的菜名大多是他没听过的,

价格也比家里贵了不少。最后他只买了份最便宜的青菜和米饭,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邻桌的学生在聊周末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说城里的电影院有多大的屏幕,

林砚书扒着米饭,忽然想起苏清欢说过,她长这么大,只在镇上的黑白电视里见过电影。

夜里躺在床上,宿舍的灯熄了,室友的呼吸声渐渐均匀。林砚书翻了个身,看向窗外。

月亮被云层遮了大半,只剩下点微弱的光。他摸出枕头下的小木牌,

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向日葵,忽然就想起苏清欢送他去车站的清晨——她站在槐树下,

蓝布衫被风吹得晃,眼里的狠劲像根细刺,却扎得他心里发暖。他悄悄摸出纸笔,

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想给苏清欢写封信。可笔尖落在纸上,却不知道该写什么。

说城里的路灯很亮?说食堂的菜很贵?还是说,他在这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写了又划,

划了又写,最后纸上只留下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城里的月亮没山里亮,我一切都好,勿念。

”他把信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又把小木牌攥在手里。窗外的月光慢慢移进来,

落在他的手背上,像苏清欢以前在山里,拉着他手腕时的温度。林砚书闭上眼睛,忽然明白,

他逃开了山里的泥洼,却逃不开心里的牵挂——那牵挂,就像山里的月亮,不管他走多远,

总能照进他心里最软的地方。4 信里的泥土香林砚书把写好的信揣在怀里,连着揣了三天。

每天下课路过校门口的邮筒,他都要站一会儿,

手指反复摩挲着信封边角——信封是从图书馆捡的旧牛皮纸,他仔细裁齐,

还在角落画了朵小小的向日葵,像苏清欢刻的那个木牌。可每次要把信投进去时,

他又犹豫了,总觉得没说清的话还有太多,怕苏清欢看到那句“一切都好”,

会真的以为他在城里过得踏实。直到周末,他去校外的书店买参考书,

路过一家卖信纸的小店,看见柜台里摆着一沓带着浅黄花纹的信纸,

忽然想起苏清欢用的作业本——她总把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在空白页上写字,字迹娟秀,

却总因为纸太薄,透出背面的演算公式。他咬咬牙,买了两沓信纸,还特意买了张邮票,

上面印着山茶花。回到宿舍,他坐在桌前,摊开信纸,笔尖悬了半天,

终于写下第一句:“清欢,城里的槐树也开花了,就是没有山里的香。”他跟她说,

宿舍楼下的梧桐树很高,夏天能遮满整个院子,就是风一吹,叶子落得满地都是,

扫起来很费劲儿;跟她说,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很新鲜,他记了满满两本笔记,

等回来讲给她听;跟她说,他把她给的野山楂分成了两份,一份每天吃两颗,

另一份锁在抽屉里,想她的时候就拿出来闻闻,能闻到山里的太阳味。写了整整三页纸,

他才停笔,把信纸折成小方块,塞进信封里。封好口时,他忽然想起什么,

从帆布包的夹层里,摸出一小撮从家里带来的泥土——那是临走前,

他在种向日葵的地里抓的,想带着做个念想。他小心地把泥土包在纸巾里,塞进信封,

又在信的末尾添了句:“这是后山的土,你要是想我了,就看看它,就当我还在你身边。

”第二天一早,他攥着信封,快步走到邮筒前,没再犹豫,把信投了进去。

看着信封落进邮筒的瞬间,他忽然松了口气,又有点心慌——他怕信走得太慢,

怕苏清欢等得着急,更怕信里的话太浅,没能让她知道,他从来没忘过山里的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书每天都要去校门口的传达室问一趟,有没有他的信。

直到一周后的下午,他刚下课,就看见传达室的大爷朝他挥手:“林砚书,你的信!

”他跑过去,接过那封熟悉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的字迹是苏清欢的,边角有点磨损,

还沾着点泥土,显然是走了很远的路。他攥着信封,快步跑回宿舍,关上门,

小心翼翼地拆开。信纸刚展开,就有股熟悉的泥土香飘了出来,

混着苏清欢身上特有的草木味。信上的字还是那么娟秀,开头第一句就写着:“书哥,

我收到你的信了,还有后山的土,我把它埋在了向日葵地里,这样它们就能长得更旺了。

”林砚书看着信,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眼眶却有点热。他知道,不管城里的路有多远,

不管月亮有多不一样,这封带着泥土香的信,总能把他和苏清欢紧紧连在一起,

像后山的向日葵,根永远扎在同一片土里。5 偷偷的探望苏清欢的信来来回回走了三趟,

林砚书的课本也翻过了大半本。秋风吹黄了宿舍楼下的梧桐叶时,

他忽然在信里看到句话:“后山的向日葵收了,我把瓜子炒了,装在你以前用的铁盒里,

等你回来吃。”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得他心里发痒。他盯着信上的字看了半天,

忽然冒出个念头——回山里看看。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他算了算课程表,

周末刚好没课,又找同学借了点钱,买了最早一班去县城的车票。出发前,

他没给苏清欢写信,想给她个惊喜,又怕她怪他耽误功课,纠结了半宿,

最后只在包里塞了两本城里买的习题册,想着能给她补补功课。班车在山路上晃了四个钟头,

等林砚书踩着夕阳的余晖走到村口时,腿都麻了。村里的路还是老样子,泥洼里积着水,

倒映着天边的晚霞。他没直接回家,

而是绕到苏清欢家的屋后——他记得她家屋后有棵老枣树,以前他总爬上去给她摘枣吃。

他刚躲到树后,就看见苏清欢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个铁盆,正往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搭衣服。

她换了件浅灰色的布衫,头发用根红绳扎在脑后,侧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柔和。

林砚书看着她的身影,忽然不敢出声,怕惊扰了这片刻的安稳。“谁在那儿?

”苏清欢忽然回头,眼里带着警惕。她放下铁盆,快步走到树前,看见林砚书时,

眼睛猛地亮了,随即又皱起眉:“书哥?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功课忙吗?”“想你了,

就回来看看。”林砚书挠了挠头,从包里掏出习题册递过去,“给你买的,

城里的老师说这个好。”苏清欢接过习题册,指尖蹭过他的手背,还是带着熟悉的薄茧。

她没说话,只是拉着他往屋里走,掀开锅盖,里面是刚蒸好的红薯,还冒着热气。

“我以为你要等放寒假才回来,”她把红薯掰成两半,递给他一半,“刚收的向日葵瓜子,

我给你装在铁盒里了,你走的时候带上。”林砚书咬了口红薯,甜得发暖,像苏清欢的眼神。

他看着屋里的摆设,还是老样子——墙上贴着她小时候得的奖状,

桌上摆着他送的那支旧钢笔,连窗台上的多肉,都是他临走前种的,现在长得绿油油的。

“你怎么不提前说一声?”苏清欢坐在他对面,手里剥着瓜子,剥好的瓜子仁放在他手心里,

“我好给你做你爱吃的玉米糊糊。”“想给你个惊喜。”林砚书攥着手里的瓜子仁,

忽然觉得有点愧疚——他回来这趟,走得匆忙,没带什么东西,却让苏清欢忙前忙后。

夜色慢慢沉下来,山里的月亮又亮又圆,照得院子里像铺了层银霜。

苏清欢把炒好的瓜子装进铁盒,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