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 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顾庭珣谢锦绾)火爆小说_《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顾庭珣谢锦绾小说免费在线阅读

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顾庭珣谢锦绾)火爆小说_《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顾庭珣谢锦绾小说免费在线阅读

淡宁羽仙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淡宁羽仙的《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男女主角分别是谢锦绾,顾庭珣,顾太夫的虐心婚恋小说《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由新锐作家“淡宁羽仙”所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本站阅读体验极佳,欢迎大家阅读!本书共计13224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02 23:50:08。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执手解仇,权相夫妇婚后录

主角:顾庭珣,谢锦绾   更新:2025-10-03 00:40:5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烛泪一滴滴坠在漆盘里,凝成细小的红疤。谢锦绾把喜帕叠成最小的一角,

听见顾庭珣的声音冷冷落下:“此婚为止祸,不涉情。”她抬眼,笑意极浅,

像把刀入鞘:“正好,我不求情,只求规矩。”他们隔着喜烛,看不见彼此心里的旧伤,

却都知道两家的账,从这一夜起要一笔笔对明。屋里安静得只剩蜡烛噼啪。

“我会给你名分与体面。”顾庭珣站得很直,影子修长,“但谢氏旧案未清前,

任何以情动我之举,皆免。”“我也有三条。”谢锦绾语速不快,“其一,朝务与家务分流,

彼此先告后处置。其二,外人言语不作断据。其三,若旧案有差,按法纠偏,不以私意遮盖。

”“成。”他点头。她把叠好的喜帕放在案上,指尖轻触上好的红绫。那一瞬,

她像是把所有不甘藏回了袖口,只留一张平静的脸。顾庭珣取来宣纸,

亲手写下“婚内协作约”。字锋克制,像他的人。“你可要签名?”他抬眼。“要。

”她拿笔,落款处只写了一个“绾”字,收笔时略顿,仿佛在心里做了个结。喜烛燃到一半,

屋外传来更漏。她起身,去替他理正袖纹,那动作恰到好处,不近不远。“明日你不必早起。

”他道。“顾府的账,早起看更清。”她回。他看了她一眼,眼底那点审度微不可察,

随即移开。两个人各就各位,如同两柄并排入鞘的刀,不碰刃。次日天未亮,

谢锦绾已经醒了。她让丫鬟素枝取来库房钥匙,绕过花厅,直奔内库。周嬷嬷拦在门口,

笑里藏针:“新媳妇头一日,不先去给太夫人请安?”“请安自然要。”她温声,

“但太夫人也会喜欢先把家里摆整齐的媳妇。”周嬷嬷看她一身素绢便服,没有半分张扬,

心里却打量更多。她让步半寸:“那就先看。”库房里药香混着樟脑。谢锦绾不看金银,

只看账。她翻到采买薄,指腹轻按一串数字:“闻氏商行,半月内三次抬价,且抬幅不一。

”周嬷嬷笑容微敛:“市面紧,难免。”“紧也有道。”她合上账,“同规格盐铁,

北路价低两个点,顾府却连着走南路。若不是有人好南风,就是有人怕北风。

”周嬷嬷咳了一声:“新妇看得细。”“太粗了,才要细。”她抬眸,

“麻烦嬷嬷把近三月的比价单与库券一并取来,我抄两份,午后送到相爷书房。

”周嬷嬷以为她唬人,却见她真铺纸开抄,字迹清清楚楚,不争不抢,像在盘一局久棋。

请安时辰刚到,谢锦绾与顾太夫人见面。堂上供着前相之位牌,香烟清冷。

“身子可还撑得住?”顾太夫人端着茶,声音淡,“相府规矩多,你自小娇养,怕吃不住。

”“我不娇。”她垂眼接茶,“只是细。”顾太夫人扫过她的衣袖,纹样不显却工整。

她抬手示意坐下:“细也要用在该处。相府大事,轮不到内宅议。”“是。”谢锦绾不争,

“我只管该管的——钥匙、账目、人心。”“人心?”顾太夫人笑了笑,“你以为人心能管?

”“不能管,只能看。”她抬眼,“看久了,总能识几分真假。

”顾太夫人原想借“规矩”压她,没料到她既不软也不硬,只是像水,顺着杯沿,

安静却不散。她放下茶盏:“今日且去熟悉院里的人。内库钥匙给你,但三日内若有差,

你自担。”“担。”谢锦绾起身,行了个不轻不重的礼。回到廊下,风过檐铃。

素枝低声:“姑娘……不,夫人,太夫人像是不喜。”“她不必喜。”谢锦绾拢了拢帕角,

“她只需看见我把事做好。”午后,顾庭珣的书房门虚掩。谢锦绾送入两份账单,一份比价,

一份月例。她把纸放在案角,不多言。顾庭珣握笔未抬头:“有话便说。”“市面不稳,

顾府更要稳。”她站得端直,“闻氏抬价的时点,恰在御史方上弹劾‘谢氏旧案’之后。

价未必是价,可能是信号。”他终于抬眸,目光静下来:“你怀疑闻氏借商路递话?

”“怀疑而已。查证前,不下结论。”她顿了顿,“太夫人把钥匙给了我,三日后若有差,

我担。”“担得起吗?”“担不起也要担。”她笑了笑,“成婚即和约,我这边,

至少要先守约。”他把两份纸摞齐,纸角对得极整,像把一段无形的缝缝合。良久,

他道:“今晚我不回晚膳。若有人借请客之名试探你,不必应。”“相爷若信我,

便让我应一次。”她语气极平,“人心不看,永远是账外项。”他看她一眼,

似乎在重新估量这纸面上的签字人。片刻,他点头:“应。但有人言你‘攀权’,你如何回?

”“我不回。”她转身,“让他们看账。”夕阳将书房门口镀上一层淡金。

她的背影穿过那道光,像把被磨得发哑的刀,安安静静,却有分量。傍晚,花厅果然来客。

闻氏的管事笑眯眯奉上礼盒:“给新少奶奶道喜。”“多谢。”谢锦绾未动礼,“顾府礼数,

从不空收。若收了,账上要记名、记重、记意。”管事笑意一滞:“新规矩?”“旧规矩,

只是许久没人翻。”她示意素枝按礼退回一半,“礼不可厚过理。”管事临走前放下几句话,

像闲聊:“近来北路多雨,怕是走不得。南路虽贵些,总好过断路。”“嗯,贵多少?

”她问。“也不多,两三成吧,总比误了相爷要紧的事。”管事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夫人说是不是?”“是不是,要看明日的天。”她淡淡一笑,“也要看明日的市。

”人一退净,夜风把廊下的铃声吹得清脆。谢锦绾站在回廊尽头,望见前院的灯一点点亮起,

像把棋盘上尚未落子的位。她知道,这门亲事不是情开始,而是账开始。可只要账能对上,

人心,迟早能对上。2清晨的露水还没干,后院的瓜棚上挂着碎银似的光。

谢锦绾在小厅摆了三张桌,一张放比价单,一张放库券,一张空着,专给“人情”。

“规矩先说清。”她指向第三张桌,“凡礼,一律在这里登记,重过三斤,退半。

”周嬷嬷与总账房刘叔对视一眼,嘴角都绷着。“北路多雨,今月采买走南路更稳。

”刘叔先发话,“南路贵些,也比断货强。”“稳,不该是贵的借口。

”谢锦绾把一叠比价单推过去,“同样的绢与盐,南路三次抬价幅度不一;北路价低二个点,

且交货更早。今晨我让人去城外看过路况,雨止三日,车辙清浅。

”周嬷嬷笑:“新妇懂得仔细,可万一北路再雨呢?”“所以试投两成。

”她把细杆笔敲了敲桌面,“主采南路,验证北路。若北路误期,罚一成;若准时,

逐步换路。”“罚则谁定?”刘叔挑眉。“库印与相印同盖,谁也别独断。”她抬眼,

“刘叔,你守账几十年了,知道我没为难人。”刘叔没说话,只伸手接过纸,

指尖停在“罚则”两字上,很久才点头。外厅忽然一阵叮叮当当,是门房在挂客牌。

新妇头月,访客不断。第一位到了的是城中几位夫人。紫檀手炉里香气温温,

话却凉:“听说相爷忙国事,小谢氏却先忙顾府的账,可真有魄力。”“夫人说笑了。

”谢锦绾起身,“顾府的账,夫人们也帮过忙。礼太厚,礼本子要记。

”她让素枝把礼本呈上,姓名、份量、缘由一一在列。那几位夫人原想试她,见她不卑不亢,

只能转了话头聊绣样。临走前,其中一位又笑:“世上总有嘴,劝夫人心大些。

”“心大靠的不是胆,是账。诸位慢走。”她执扇相送。午后,韩驭从宫门出来,

给顾庭珣递了一封折。折上言辞不留情:谢氏旧案未清,新妇掌内库,有徇私之嫌。

旁边官员趁热打铁:“顾相,家事一松,朝事难凝。”顾庭珣眼皮未抬:“朝事,

用证据说话。家事,用规矩说话。”申时,谢锦绾把抄好的“月例对照表”放在书房案角,

正要退,背后传来他的低声:“为何今日应客?”“让她们先看见本子。”她转身,

“不让她们看我。”“今日御史弹劾你。”他抬眼,语气极淡,“你听到了?”“听到了。

”她答得平静,“所以我把库券与比价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府,一份交你。若有人问,

就让他说账。”“你把人情桌也摆上了。”他瞥见那格空白,“这是在替我拒绝?

”“是在替顾府留面子。”她把一支笔放在他手边,“退礼不好看,登记就好看些。看久了,

手就收了。”他不语,指节在案上敲了两下。沉默里,有风把帘角掀起一线。良久,

他道:“北路试投两成,若迟延,罚则照章。”“遵命。”她低头一笑,

“相爷难得肯听我一次。”“听的不是你,是账。”“那也够了。”说完,她退了出去。

书房内,顾庭珣展开“月例对照表”,纸角压得极直,他的视线沿着细致的笔划走,

像在看一条隐在白纸下的路。傍晚,谢锦绾带素枝去了北城行署。北路盐铁行的掌柜姓司,

眼里总带着笑。“夫人真要走北路?”司掌柜端茶,“这时候改路,太冒险。

”“冒险是你说的。”她把小册子翻开,“这是过去三月你们的到货时辰与雨水记,

误时最多不过半日。再看南路,价格抬得像发烧。你是做生意还是做戏?”司掌柜笑意一顿,

随即摊手:“夫人明白人。这样,先给两成,若准时,下月加到四成。”“罚则呢?

”“误时罚一成。”“少了。”她把扇子轻合,“北路若误,罚一成;南路若再抬价,

罚你笑话。”她看他一眼,“别笑了,我知道你们是被人堵了货仓。

”司掌柜干咳:“夫人果然厉害。”“我不厉害,我只是细。”她站起身,“明日巳时,

货车入城门。你的车若迟,我的账就迟,你可担不起。”说完,她带人离开。走到廊下,

素枝小声:“夫人,他会不会——”“会。”她淡淡,“因为他还想做下月的生意。”夜里,

顾府灯火次第亮起。门房传话:南路管事送来请帖,说明日设席相请。谢锦绾把帖子翻过来,

在背面写了两行——“礼薄,账厚。席可赴,人不可挟。”素枝问:“这回还应吗?”“应。

”她把帖子递给门房,“去回:‘顾府新规——席间不谈账,账单择日公示。

’他们若真想谈,明日巳时城门见。”巳时还未到,城门口已响了车轮声。

北路的货车最先进城。司掌柜远远作揖:“按时。”午后,第一批北路货直接入顾府外库。

刘叔看完库券,对比比价单,沉默了很久,对谢锦绾拱手:“夫人,此路可走。”“慢走。

”她答,“路要走得稳。”傍晚,她把“试投回执”与“到货时辰”压在书房角。

顾庭珣刚从外头回来,袖口有风尘。他看了一眼纸张:“按时?”“按时。”她停了停,

“还有一件事要请你定。”“说。”“内库的钥匙我暂管,但库印须两把——一把在你,

一把在我。每次出入库,二印同盖。”他微抬眉:“不信我?”“是让外面信我们。

”她抬眸,“我不想再听‘攀权’二字。两印同盖,谁也别背锅。”他看了她一会,

把印盒放到了案中央:“可。”夜色落下来,纸上的字像一条条细绳,把风收住。

两人一左一右,各翻一页账,偶尔对上一行数字,便各自轻轻一点头。没言和,也没言分,

只在钱路上第一次并肩。冷意还在,事却往前走了半步。3午门钟声未歇,

顾府外厅却先热了起来。门房传话:谢家堂兄谢怀舟求见,自称有“昭雪要件”。

谢锦绾放下茶盏,抬眼看见他衣襟无尘、神色意气,像带着一阵好风而来。“表妹。

”谢怀舟拱手,笑里有锋,“得途径寻得当年盐案的旧卷旁证,或可洗去我谢氏蒙冤。

”“旁证?”她示意就坐,“如何旁,如何证?”谢怀舟从袖中抽出薄薄一叠,

封面题“通关牒影”。他指着其中一页:“此为当年见证人名册。再看这张行商寄存薄,

押记多数出自‘闻氏商队’。顾老相爷断案时,关键证词亦由闻氏旗下脚夫递供。

顾府与闻氏往来匪浅,此处难免偏颇。”“言之甚重。”她声音很轻,“‘偏颇’两字,

不可乱说。”“所以拿证来。”谢怀舟把另一页推过,“还有当年的关卡口粮帐,

许多脚夫用印是同一处掌柜替按。若有人替按,证词是否可信?”“你今日为何先来顾府,

而非去刑曹?”她抬眼,“你是求真,还是求势?”谢怀舟的笑意微顿,

旋即一拱手:“求真,亦求势。真,洗清家门。势,替谢氏夺回失去的脸面。表妹,

总要有人把这口气争回来。”“争气要命硬。”谢锦绾把纸翻到背面,指尖停在一个名字上,

“‘闻四’,此人后来在谁家做了帮工?”“据说仍在闻氏下。”谢怀舟眼里透出自得,

“我已托人寻他口供。若他肯翻供——”“若?”她截住他的话,“若是堤上放风筝的线。

未落地之前,皆不可作数。”谢怀舟忍了忍:“总不能你顾府得了清名,我谢氏永受诬陷。

”“若有误断,人人担。”她将纸叠好,“但在你得意之前,请先别把‘偏颇’挂在嘴边。

此事,我会与相爷同看。”谢怀舟起身,笑意又回:“同看最好。也请你记住,我是来帮你,

不是来求你。”“你若真帮我,”她站起,“就把人带来,把账拿全,把话收短。

”谢怀舟拱手而去,靴底在花砖上落下均匀的声,像一排排叩门的意图。

顾太夫人正好在后院移花。听说谢怀舟来过,眉心轻蹙。“他日日来往,

终究是要把顾府拖下水。”她将剪刀递给丫头,“旧案翻与不翻,不在内宅。”“在证据。

”顾庭珣从廊下过来,肩上还带着外头的风,“亦在法度。”“更在口舌。”顾太夫人叹,

“你父亲当年行事谨严,如今人却不在,人言最狠。你且远避,别给人话柄。”“避,

避得了吗?”他目光沉静,“若真有差,我担;若无差,我澄。”顾太夫人抬眼看他一瞬,

终究按下心事:“总要护着那孩子。”“护。”他应,“先护事,再护人。”夜雨初歇,

檐角滴水如弦。小书阁里烛光稳稳,

谢锦绾把“族谱”“祠产收支薄”“旧年行商寄存薄”“关卡口粮帐”一字排开,

素枝捧着捆线,替她把散页按顺序绑牢。“夫人,这些字都像一个人写的。”素枝凑近,

“押花、顿笔都一样。”“不是一个人写,是一个人教。

”谢锦绾用细笔在角上记“同手式”,又用红线连起几个名字,“看这里,押记相近,

且都在‘闻氏’脚边周转。再看祠产收支,谢家在那年突然减了‘会香银’,

是为了应付临时罚银。此后两年,‘闻氏’以薄利供给盐铁,像是在喂一只被捆住的鸟。

”“他们捆了我们?”素枝低声。“先捆证,再捆人。”她将一页平托在掌心,

“当年的证词太齐整,齐得像抄的。”门外脚步到廊,停住。顾庭珣推门而入,神色如常,

衣襟带着夜气。“你已看过。”谢锦绾把几页递上,“我有两个怀疑:其一,

当年的关键证人多数由闻氏押送,证词有被‘整理’的痕迹;其二,

顾府与闻氏后来往返密集,价差异常。若前者成立,后者可能是补偿,亦可能是绑架。

”“证据呢?”他接过几页,眼神迅速扫过笔划与押花,“这是怀疑。”“证据在路上。

”她道,“谢怀舟说能找来一名当时的脚夫,可能翻供。我不信口供,

但我信对照——‘证、人、账’三向对,再看是否同向。”“你想做什么?

”“我来查账与人心。”她抬眼,“你来查卷与执法。刑曹的底卷,

你能取阅;我这边由韩驭搭桥,保护证人。我们各走一路,中途对一回表。

”“若真有误断呢?”她停了停,声音极轻:“若真有误断,如何向顾府与谢家交待?

如何向你父亲交待?”烛火轻颤了一下。“先辨真伪,再担后果。”他把纸整齐摞好,

语气没有起伏,“向两府交待,用公文;向先人交待,用心。”“顾太夫人会难过。

”“她难过我担着。”他顿了下,视线落在桌角那行细小的注脚,“‘同手式’,

你看得仔细。”“我不聪明,只细。”她把红线拉直,“我想把每一条线都拉紧,松不得。

”他抬手按住那根红线,指腹的温度由纸面传来一寸。“从今夜起,旧案由我们共同复核。

”他说,“你看账与人,我调卷与证。凡涉两府利益,一律先告后处置,照‘婚内协作约’。

”“还要加一条。”她望向他,“若查到顾父当年有失,不许用‘护’字遮。

”他点头:“我承。”廊外风过,檐铃轻响,像是就此为这段约定落了印。

“韩驭白日送来一封札子。”他忽然道,“言你今日与城中夫人应对稳当,劝我‘信其行,

不问其心’。”“御史的话,像冬天的风。”她笑了笑,“冷,但醒。”“醒就好。

”他把札子推到一边,重新把几叠纸按序排回去,“闻氏这条线,我会先封他们的港三日,

再以‘账证不齐’为由查仓。你那边,把人先护起来。”“我会让沈芷去找人,

安排进女学的偏院,外头只说收了个读字的。”她的目光澄净,“不让人动得着。”“辛苦。

”他说。“这不是辛苦,是规矩。”她直起身,把红线一端系在“证”,一端系在“账”,

“等它们自己把‘人’拉过来。”两人对坐于烛光下,影子在纸面上交叠又分开。

窗外的夜潮退得很慢,像一桩旧事终于开始露出被水泡白的边。这一夜,顾府没有喧嚣,

只有翻纸声与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冷意未散,火却更旺了些。4春潮涨得快,

市面上的话也涨得快。自从顾府转投北路两成,南路的报价没降,反而又悄悄上挑了半分。

酒楼里有人放话:“顾相护内,断我们商路。”茶铺里接茬:“谢氏新妇,手腕狠。

”“价未降,话倒多。”谢锦绾把今日的市价记在纸边,“话若能当钱用,就不必开仓。

”素枝低声:“南路闻家的掌事请了三次客。”“都回了。”她合上账,“席间不谈账,

这一句,够他们咽很久。”午后,韩驭自御史台出来,拢袖入相门。话不多,

先是一纸抄录的名单,后是一句直白的劝。“黑银的线牵到港上。闻氏旗下几处税单反常。

”他望向顾庭珣,“你避嫌一程。”“避嫌,是把眼睛合上?”顾庭珣的语气淡,“我不避。

但按制。”韩驭看向谢锦绾:“内宅不该扯进来。”“我只看账。”她答,“账上若有泥,

我先把泥刮开。”韩驭笑了笑:“你们夫妻,一人一句,各担一边,也好。

”消息很快压不住了。傍晚前,闻陟的人在市口摆出一车冷盐,价比北路还低,

嘴上却慢悠悠:“顾府要清人,我们只好清价。”“这是挑人,不是清价。

”谢锦绾把帘子放下,“明日去南码头,验他的货。”素枝一惊:“夫人亲去?

”“市井传话,我也去传一回。”她笑,“传给账看。”翌日巳时,南码头风大浪硬。

木桩上拴着的货船轻撞岸沿,碰得“咚咚”作响。闻氏的管事早候在岸边,笑得眼缝细长。

“夫人亲自来,失礼失礼。”“礼在账上。”谢锦绾抬手,示意把木箱撬开,

“这是你们说的‘低价同质’?”管事拍掌,伙计们割绳起钉。第一箱盐晶尚好,

第二箱却掺了潮气,第三箱掺沙,第四箱有一角霉斑。人群里响起一阵不易察觉的哄笑,

又被管事的掌声掩过去。“海上湿气重,难免。”管事不急不慢,“但价低啊。夫人别太苛。

”“苛不苛,问秤。”谢锦绾把随行的秤师唤上前,“箱重、净重、含水率,一一记。

”人群被挤动了一把,有人肩撞而过。素枝被兜一脚,惊得向后退。谢锦绾回头时,

只觉背脊一凉——一股力道从腰侧突来,整个人往外栽去。眼前是翻着白泡的水,

耳边全是码头人的惊呼。凉意从颈里直灌到骨头,盐水呛喉,胸口火烧。

她在水里本能地挣了一下,手抓到了什么粗糙的绳头,指尖立刻磨破。有人顺着绳子拽她,

岸上乱糟糟的脚步声、咒骂声、有人吹哨。她被硬生生拽上岸时,袖口滴水,鬓发贴在脸侧。

素枝哭得打颤:“夫人——”“别哭,湿,滑。”她坐稳,先把手里的小本子按在膝上,

低声喘,“箱三、箱四,先封存。秤师写完,签名。”闻氏管事上前一步,

脸色一变:“夫人受惊,是我们不周——”“周,是用来做礼的,不是用来推人的。

”她抬眼,嗓子被盐水磨得发哑,“箱子盖上。全封。”此时,一道黑影从人群后破开,

靴跟踩过水迹,溅起冷花。顾庭珣风尘未落,目光先落在她已经红肿的指腹上,

神色冷得像把锋。“封港三日。”他转身对巡港吏,“查税单、查仓、查押运名册。

‘账证不齐’,一律停。”“相爷——”码头上有人叫苦。“先清账,再清人。

”他的语气没有温度,“清不出,港不开。”人群的嗡嗡声像被砍了一刀,骤然齐整。

谢锦绾按住被水浸得卷起边的账页,慢慢站起:“封得住港,封不住市。三日内,市面要断,

我顾府先断?”顾庭珣侧过脸看她:“你有法子?”“有。”她咳了两声,喘匀,

“把东偏院开成临时周转仓。北路现到货先入仓,

按过往均价‘以价平量’——每家商户凭往月均额领八成,余两成给散户与小摊。

仓外设白板,逐日公示出入。你那边查账,我这边稳市。

”巡港吏为难:“这……规矩里没有。”“规矩写不完所有非常。”她看向顾庭珣,

“但周转仓只管货,不管人;白板只写数,不写姓。谁也别借势,谁也别唱戏。

”他盯着她看了两息,点头:“东偏院交你。三日内,‘从严’不改,‘乱罚’免谈。

”“还差一件。”她伸手,素枝递来印盒,“周转仓出入票据,二印同盖。

”顾庭珣当众把印按下,红痕一落,码头上“哗”的一声,先是吸气,后是散开的议论。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