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书斋列诺 > > 他还记得我,在千年之前张起灵吴邪最热门小说_免费小说全集他还记得我,在千年之前(张起灵吴邪)
其它小说连载
张起灵吴邪是《他还记得我,在千年之前》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凤郊大营的韩松”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男女主角分别是吴邪,张起灵的男频衍生小说《他还记得我,在千年之前》,由新锐作家“凤郊大营的韩松”所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本站阅读体验极佳,欢迎大家阅读!本书共计5483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01 21:47:20。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他还记得我,在千年之前
主角:张起灵,吴邪 更新:2025-10-02 00:09:13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吴邪在整理古董时,发现了一枚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当他擦拭镜面时,
镜中竟浮现出张起灵的面容,但装束却是战国时代的。更令人震惊的是,
镜中的张起灵似乎能看见他,并对他喊出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随着调查深入,
吴邪发现这面镜子连接着两千年前的时空。而那个时代的张起灵,
正在墓中等候一个人的归来。---杭州的雨季,黏稠而漫长,
连日的阴翳把天空染成一块脏兮兮的灰布,湿气无孔不入,
渗进西泠印社旁这间小小古董店的砖缝里,也渗进吴邪的骨头缝里。他坐在柜台后,
百无聊赖地翻着一本泛黄的旧账册,店堂里光线昏沉,只有雨点敲打窗棂的单调声响,一下,
又一下,催得人昏昏欲睡。王盟请假回了老家,店里只剩他一人。这份冷清,
倒是很适合用来整理里间那批新收来的“杂项”。说是新收,
其实也是从几个北方坑口里出来的老物件,灰头土脸,带着墓里特有的土腥气和岁月的沉闷。
他伸了个懒腰,关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起身撩开隔断的布帘,走进了后面稍显拥挤的库房。
杂物堆在一个打开的樟木箱里,大多是些零碎的佩玉、残破的陶俑,
还有几件锈蚀严重的青铜小件。他的目光扫过,最终落在一件用旧报纸草草包裹的东西上。
拆开报纸,是一面青铜镜。镜子不大,比巴掌略宽,入手却颇沉。镜钮是常见的桥形,
周围饰着一圈繁复的蟠螭纹,间杂着雷纹地子。锈色很重,青绿与褐红交织,
几乎覆盖了整个镜背,连纹路都有些模糊不清。镜面更是糊满了厚厚的铜锈和污垢,
早已失了照影的功能,像一块死气沉沉的青铜饼。吴邪用手指抹过镜面,
只留下一道模糊的痕迹,一股冰凉顺着指尖蔓延上来,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滞涩感。
他拿着镜子回到外间柜台,找来细棉布、蒸馏水和一小罐特制的去锈膏。这活儿需要耐心,
他习惯于在这种重复性的、近乎机械的劳动中放空自己。先用软毛刷拂去浮尘,
再用棉布蘸了蒸馏水,一点点湿润那些板结的污垢。动作很轻,很慢,生怕伤及镜体本身。
时间在雨声和擦拭声中悄然流逝。柜台上的台灯洒下一圈暖黄的光晕,将他笼罩其中,
与窗外的阴霾隔绝开来。镜背的纹路在清理下渐渐清晰,蟠螭盘绕纠缠,线条古拙而有力,
确实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手法。他心下判断,这镜子年份不错,可惜品相差了些,
价值大打折扣。转到镜面时,工作更加艰难。铜锈异常顽固,像一层痂,死死咬住镜体。
他换上了去锈膏,用棉布蘸取少许,更加小心地、以画圈的方式打磨。膏体与锈迹摩擦,
发出极细微的沙沙声。不知擦了多久,就在他感觉手臂有些发酸,准备停下歇歇的时候,
指下的触感忽然有了一丝变化。那片被他反复擦拭的区域,锈垢似乎变薄了些,
隐约透出一点底下金属的幽暗光泽。他凑近了些,对着灯光,
继续用棉布在那个点上轻轻研磨。一点,又一点。突然,就像蒙尘的窗户被猛地擦亮了一角,
镜面上那一小块区域,骤然变得清晰起来!不再是模糊的铜锈,
而是呈现出一种异常光洁、幽深的镜面。而就在那清亮的一小块镜面中,映出的,
却不是他自己凑近的脸庞。吴邪浑身一僵,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了。镜子里,
是一张他熟悉到刻入骨髓的面容——冷峻的线条,淡漠的眼神,是张起灵。
可又绝不是他熟悉的那个张起灵。镜中人的头发更长,在脑后随意束起,几缕碎发垂在额前。
他穿着一身粗麻布的古式深衣,领口交叠,腰间束着皮带,皮带上似乎还悬挂着什么东西,
看不真切。背景更是一片昏暗,跳跃着微弱的光影,像是火把的光芒,
映照出粗糙的、带有斧凿痕迹的石壁轮廓。那分明是一处墓穴!战国的墓穴!
吴邪的心脏疯狂擂鼓,几乎要撞破胸腔。他死死盯着那方寸之间的影像,大脑一片空白,
无法理解眼前所见。是幻觉?是这几天太累产生的错觉?他猛地闭上眼,用力甩了甩头,
再睁开。镜中的张起灵依然在那里。他甚至……微微动了一下。他的视线,
似乎越过了遥远的时空,穿透了冰冷的镜面,精准地、笔直地,落在了吴邪的脸上。
那双向来古井无波的眸子里,此刻竟翻涌着一种吴邪从未见过的、极其复杂难言的情绪。
不是墓穴中的警惕杀伐,也不是平日里的淡漠疏离,那里面像是沉淀了千年的风霜,
无边的孤寂,以及一种……一种近乎绝望的期盼,在看到他的这一刻,
骤然点燃成了难以置信的微光。紧接着,在吴邪惊骇欲绝的注视下,镜中的张起灵,
嘴唇清晰地开合了一下。没有声音通过镜面传来,但吴邪凭借口型,
无比清晰地“听”懂了那两个音节——“无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带着某种古老的口音,敲击在吴邪的耳膜上,却重若千钧。他像被烫到一样,猛地松手,
青铜镜“哐当”一声掉落在铺着软布的柜台上,镜面朝下。
那股维系着诡异联系的冰凉触感骤然消失。吴邪踉跄着后退两步,撞在身后的博古架上,
一个清代民窑的小瓷瓶晃了晃,险些掉落。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胸口剧烈起伏,
额头上瞬间布满了冷汗。窗外雨声依旧,店堂里死一般寂静,
只有他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擂鼓般的心跳。过了足足有一分钟,或许更久,
他才勉强压下那股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栗,颤抖着伸出手,
极其缓慢地、小心翼翼地将柜台上的青铜镜重新翻了过来。
镜面又恢复了之前那种被铜锈和污垢覆盖的死寂状态,模糊不清,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刚才那清晰的一幕,那声无声的呼唤,仿佛真的只是一场荒诞离奇的梦境。可吴邪知道,
不是。那眼神,那口型,那个陌生的名字“无涯”,如同烧红的烙铁,
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他靠着柜台边缘,身体还在不受控制地轻微发抖。
脑子里乱成一团麻,无数念头和疑问疯狂涌现。时空错乱?平行世界?还是这面镜子本身,
是一件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物”?张起灵……小哥他,怎么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还穿着那时的衣服,身处墓穴之中?他喊的“无涯”是谁?他把我……当成了那个“无涯”?
混乱中,一个被遗忘的细节猛地跳了出来。几年前,他们三人最后一次大规模下地,
在一个极其隐秘的西周墓的夹层里,曾发现过一批记载着奇异巫卜之术的玉简。
当时胖子觉得晦气,说都是些神神叨叨骗人的玩意儿,而张起灵却看得格外仔细,
尤其对其中几片涉及“镜”与“影”的简牍,沉吟了许久。吴邪当时好奇,凑过去看了几眼,
只记得上面用了许多生僻的古字和象征符号,语焉不详,
似乎提到了某种以特殊青铜镜为媒介,“沟通幽明”,“映照往昔”,
甚至“渡影溯源”的匪夷所思的概念。他那时只当是古人荒诞的想象,并未深究。
难道……那并非空穴来风?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他猛地站直身体,
也顾不上外面的瓢泼大雨,冲进里间,开始翻箱倒柜地寻找那几片拓印下来的玉简资料。
他记得后来为了方便研究,特意请人做了高清拓印本。雨水疯狂地敲打着窗户,
像是为这场跨越千年的诡异对话奏响的急促背景音。吴邪的心,沉甸甸的,又灼热地跳动着,
他知道,一个远超他想象秘密,就在这面不起眼的青铜镜背后,露出了它冰山的一角。
---接下来的几天,吴邪把自己彻底埋进了故纸堆里。那几片关于古镜的玉简拓文,
被他用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究,对照着《道藏》和一些散逸的谶纬文献,
试图破解那些佶屈聱牙的记述。网上能找到的学术论文,
特别是关于战国时期青铜镜铸造技艺、纹饰象征,乃至神话体系的,都被他下载打印出来,
堆满了书桌。他甚至动用了三叔早年留下的一些人脉,
旁敲侧击地询问关于“时空”、“镜像”类的奇物传说。进展缓慢,且支离破碎。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