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言情小说 > 黄河最近发生的事

黄河最近发生的事

南宁的聂小凉 著

言情小说连载

金牌作家“南宁的聂小凉”的优质好《黄河最近发生的事》火爆上线小说主人公玉平文庆人物性格特点鲜剧情走向顺应人作品介绍:砰、砰砰!夜色己墨色如凝固的浓稠汁沉沉地覆住了这座沉睡的村万物俱寂只有那座透着岁月痕迹的院落还在黑暗里静静伫忽一阵急促的敲门如重锤击打寂惊醒了夜的安方玉平和弟弟玉顺压着嗓朝门里低喊:“快开门……快点!”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紧张与急仿佛身后有看不见的东西在追“吱呀——”木门缓缓打昏黄的灯光像潮水般涌在黑暗中撕开一道温暖的缺光线照见...

主角:玉平,文庆昌   更新:2025-11-07 14:58: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砰、砰砰!

夜色己深,墨色如凝固的浓稠汁液,沉沉地覆住了这座沉睡的村庄。

万物俱寂中,只有那座透着岁月痕迹的院落还在黑暗里静静伫立。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如重锤击打寂静,惊醒了夜的安宁。

方玉平和弟弟玉顺压着嗓子,朝门里低喊:“爹,娘,快开门……快点!”

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紧张与急迫,仿佛身后有看不见的东西在追赶。

“吱呀——”木门缓缓打开,昏黄的灯光像潮水般涌出,在黑暗中撕开一道温暖的缺口。

光线下,照见两人身后那架略显破旧的地板车。

车上,竟放着一个崭新的五斗橱。

漆面在清冷的月色里泛着幽幽的光,像一件不属于这人间的宝物。

今晚,姐弟俩做了一件谁也不敢想的大事。

驻扎在村里的鬼子,平日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今夜他们全都进了城喝花酒,仓库空无一人。

玉平和玉顺悄悄潜了进去,在一堆抢来的财物中,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精致的五斗橱。

两人咬着牙,硬是将这沉甸甸的家具搬了出来,一路屏息,拉回了家。

玉平虽是小脚,平日里见着鬼子总是低头匆匆避开。

她身形单薄,走起路来带着小脚女子特有的蹒跚,可心里的恨,早己在一次次目睹暴行后生根发芽。

她恨——恨他们烧杀抢掠,让安宁的村庄满目疮痍;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妄为。

每一个画面,都像针一样扎在她的心口。

“我要出嫁了,”她心里有个声音在响,“鬼子的东西,哪一件不是抢我们的?

拿回来,天经地义。”

这念头像黑暗里的一道光,让她莫名有了底气,嘴角甚至牵起一丝无声的笑,那笑里,藏着不屈的坚韧。

父亲方正山慌慌张张凑过来,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惊恐,压着嗓子问:“大丫,你平时最是胆小,今天哪来这么大胆子,敢去鬼子那儿……拿东西?”

他的声音发抖,仿佛说这话都用尽了力气。

玉平转过身,眼神却异常平静,那是历经苦难后的坚定。

她轻声说:“爹,您放心。

我和玉顺盯了好些天了。

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们抢的。

我们力量小,不能全夺回来分给大家,但拿些回来给我当嫁妆,也算是物尽其用,出了口心里的恶气。”

她抬起头,目光仿佛己穿过黑夜,看到了鬼子被赶走的那一天。

二丫玉安也在一旁帮腔:“爹,姐说得对!

快别愣着了,先把柜子抬进来吧。”

玉安年纪虽小,眼里却闪着机灵和早熟的光,对鬼子的恨,同样在她心里扎了根。

方正山望着女儿们,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两声:“好!

好!”

便弯下腰搭手去搬。

他双手用力,额上青筋凸起,每一条皱纹里都刻着生活的沉重。

这个家,方正山是老实巴交的石匠,手艺祖传,却依旧难以糊口。

母亲方郭氏,勤劳善良,默默撑起这个家的里里外外。

玉平是长女,下有弟弟玉顺、两个妹妹玉安和玉宁。

而不久的将来,家里或许会再添一口人——方郭氏己怀胎五月,微微隆起的肚子,给这苦难的家带来一丝微光。

一家人合力将五斗橱抬进屋。

玉平轻轻抚过漆面,眼神复杂。

这五斗橱,装着她对鬼子的恨,也装着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五斗橱静静立在墙角,因这一家人的勇气与坚持,木质的纹理里仿佛也浸染了不一样的温度。

玉平躺在床上,目光落在窗外的夜空。

月光如水,温柔漫进屋里,也漫进她起伏的心事。

门被轻轻推开,两个娇小的身影溜了进来。

是玉安和玉宁。

她们像两只小猫,钻进姐姐的臂弯里。

“姐姐,”玉宁的声音闷闷的,带着不舍,“你就要出嫁了……我们想你怎么办?”

玉安也抬起小脸,眼眶微红:“是呀,你走了,家里就冷清了。”

玉平心里一软,将两个妹妹一左一右搂紧。

她们的发丝带着皂角的清香,蹭在她脸颊旁,痒痒的,却格外真实。

“两个小傻瓜,”她声音轻柔,像哼着一首安眠曲,“乐安村离孝贤庄,不就几里地吗?

近得很。”

她顿了顿,把妹妹们搂得更紧:“想我了,就来看我,带上娘做的花生芝麻糕,我们坐一块儿说话。

我呢,也随时都能回来。

说不定哪天你们一推门,我就己经在屋里等着了。”

夜色渐深,三姐妹的轻语如月光般温柔,笼罩着这个即将迎来离别,却始终紧紧相连的家。

与此同时,五里外的安乐村,文家宅院正笼罩在一片融融灯火中。

暖黄的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院子里,映出几分旧日的温存。

文庆昌与妻子文萧氏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正细细商议儿子的婚事。

文家祖上曾是县里赫赫有名的大地主,田产遍布西乡八里,风光无限。

可惜到了文庆昌父辈,家道如夕阳西下,日渐没落。

如今,偌大家业只剩半个村的田产。

去年分家,文庆昌作为长孙,也不过得了十几亩薄田,手下仅两三个长工,与往昔辉煌相比,早己是天壤之别。

文萧氏虽三十出头,岁月却格外眷顾她,仍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美人。

她出身大户,自幼娇养,十指不沾阳春水,可如今家道中落,连个使唤丫头都没有。

也正是这般光景,让她早早给儿子说了个童养媳,盼着早日添个帮手,也让这个家多些生气。

“这一天总算快到了。”

文萧氏抿了口茶,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眼角泛起细碎的笑纹。

她轻轻摩挲光滑的桌沿,想起自己刚嫁入文家时,面对这没落的大家族,满心惶恐。

如今,她也要当婆婆了。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滋味,像一杯陈酿,让她既感慨时光流逝,又隐隐得意。

烛光摇曳,映在她依旧姣好的侧脸上,照见那藏不住的、即将成为婆母的欣喜。

文庆昌看着妻子,微皱眉头,心中虽为儿子高兴,更多却是对家族未来的忧虑。

十几亩薄田,乱世之中,重振家业谈何容易。

“媳妇进了门,得好好教她管家理事,如今不比从前,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是掩不住的沧桑。

文萧氏点头:“那是自然,我定会好好调教。

只是,聘礼的事儿你怎么想?

咱家虽不比往昔,可也不能太寒酸,免得旁人笑话。”

她放下茶杯,目光紧盯着文庆昌,眼神里全是对婚事体面的在意。

文庆昌沉思片刻,说:“依我看,就把祖上传下来的那对玉镯子给她吧,也算是个念想。

再加几匹好布,几担粮食,应该也说得过去了。”

他清楚家底,每一份聘礼,都得在有限的财力里精打细算。

文萧氏微微撇嘴,似有不悦:“那玉镯子虽是老物件,样式也过时了。

不如,把我陪嫁的那对银簪子拿出来?

看着也体面些。”

她抚了抚发髻,那银簪是她娘家的陪嫁,如今为儿子婚事,也不得不割爱。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嘈杂。

文庆昌皱眉起身,开门一看,是村里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

月光洒在孩子们身上,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

文庆昌望着他们,心中泛起苦涩。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文家鼎盛之时,他也曾这样无忧无虑。

如今,家族重担压在他肩上,让他片刻不得安宁。

回到堂屋,文庆昌坐下,望着文萧氏,缓缓道:“不管聘礼如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好好过日子。

如今这世道,安稳才是福。”

文萧氏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在这融融灯火下,文家夫妇为儿子的婚事细细谋划。

而这一切,都将随着婚期临近,在这座古老的村庄里,悄然开启新的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