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军事历史 > 晋绥政策是怎么来的

晋绥政策是怎么来的

半块豆腐皮 著

军事历史连载

主角是阎志尧阎锡山的军事历史《晋绥政策是怎么来的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军事历作者“半块豆腐皮”所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十八太原绥靖公署帅府内暖阁里的铸铁火炉烧得正通红的炉壁将周遭的红木家具烘出一层温润的光阎锡山正坐在紫檀木圈椅手里捏着一份皱巴巴的《大公报目光却没落在“冯焕章矛盾激豫西调兵频繁”的标题反倒时不时瞟向对面端坐的青青年名叫阎志是阎锡山的次三天这位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了两年书的二公突然从马车上摔下昏迷了整整一天一醒来眼神里便多了些旁人看不...

主角:阎志尧,阎锡山   更新:2025-10-05 23:53:2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民国十八年,冬。

太原绥靖公署帅府内院,暖阁里的铸铁火炉烧得正旺,通红的炉壁将周遭的红木家具烘出一层温润的光泽。

阎锡山正坐在紫檀木圈椅上,手里捏着一份皱巴巴的《大公报》,目光却没落在“冯焕章矛盾激化,豫西调兵频繁”的标题上,反倒时不时瞟向对面端坐的青年。

青年名叫阎志尧,是阎锡山的次子。

三天前,这位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了两年书的二公子,突然从马车上摔下来,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

醒来后,眼神里便多了些旁人看不懂的东西——那是属于二十一世纪历史系研究生陈砚的困惑与震惊。

“志尧,”阎锡山放下报纸,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方才跟你说的事,想明白了?

冯焕章那边派来的人还在驿馆等着,你若愿去郑州见他一面,也能探探他的底。”

陈砚,不,现在是阎志尧了。

他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温热的茶水贴着杯壁滑入喉咙,勉强压下心底的波澜。

他清楚记得,民国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正是中原大战爆发的前一年。

此时常凯申刚刚召开编遣会议,意图削弱地方军阀兵力,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大派系早己暗流涌动,而晋绥军看似拥兵二十万,实则装备落后、编制混乱,再过一年,就要被常凯申的中央军打得丢盔弃甲,从此彻底失去逐鹿中原的资本。

更要命的是,历史上的阎志尧,性格懦弱,对军政事务一窍不通,这次摔落马车,倒给了他这个“外来者”一个绝佳的机会。

“父亲,”阎志尧抬起头,声音比三天前沉稳了许多,“去郑州见冯司令,自然是该去的。

但儿子觉得,眼下更要紧的,不是探别人的底,是先把咱们晋绥军的底筑牢。”

阎锡山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他这个二儿子,以前跟他谈军政,要么支支吾吾,要么躲躲闪闪,今日居然能说出“筑牢家底”的话来?

他不动声色地追问:“哦?

那你说说,怎么筑牢?”

“第一,整饬军备。”

阎志尧放下茶杯,指尖在桌面上点了点,“儿子在北平读书时,见过中央军的德械装备,也听同学说过,咱们晋绥军的步枪,有一半还是清末的老毛瑟,子弹更是杂七杂八,辽造、汉阳造的都有,打起仗来怕是连口径都对不上。

太原兵工厂虽说能造武器,可产量低、质量差,得改。”

阎锡山的手指停顿了一下。

太原兵工厂是他的心头肉,也是晋绥军的命脉,但儿子说的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兵工厂里的工匠大多是土法培养,图纸还是十年前从日本买来的旧版,每月能造出的步枪不足千支,炮弹更是常出哑弹。

可改兵工厂,要钱,要技术,要人才,哪一样都不是容易事。

“第二,整编部队。”

阎志尧没等他开口,继续说道,“咱们晋绥军号称二十万,可实际上,每个军都有吃空饷的情况,有的团名义上有一千人,实则只有六百多。

而且编制混乱,有的师辖三个团,有的师辖两个团,打起仗来指挥都乱。

得按新标准整编,裁汰老弱,补充精壮,把空饷的窟窿堵上。”

这话戳中了阎锡山的痛处。

晋绥军的编制问题,是多年积弊,各军军长多是他的老部下,要裁他们的人、堵他们的饷,无异于割他们的肉。

可他也清楚,真到了跟常凯申翻脸的时候,这些“虚胖”的部队,根本扛不住中央军的猛攻。

“第三,储备粮草。”

阎志尧的目光落在窗外,太原城外的麦田己经入冬,光秃秃的田埂上积着薄雪,“明年若是开打,战场多半在豫冀鲁一带,咱们的补给线要从山西延伸过去,没有足够的粮草,士兵们饿着肚子怎么打仗?

得趁着现在秋收刚过,多征购粮食,存入各战略要地的粮仓。”

阎锡山看着儿子条理清晰的模样,心里又惊又疑。

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儿子刚醒时,嘴里断断续续念叨着“中原大战九一八抗日”之类的话,当时他以为是摔坏了脑子,现在看来,倒像是摔开了窍。

“你说的这些,都在理。”

阎锡山缓缓点头,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可改兵工厂、整编部队、储备粮草,哪一样都要花大钱。

咱们山西虽说比别的省富庶些,可近两年接连遭了旱灾,财政也吃紧啊。”

“钱的事,儿子倒有个想法。”

阎志尧眼前一亮。

他记得历史上,阎锡山在山西搞过“土货运动”,鼓励民众使用本地产品,以此增加省内税收。

但这个政策执行得不够彻底,若是能再加上近代化的金融手段,或许能缓解财政压力。

“父亲,咱们山西有自己的银行,有自己的货币,不如趁着现在,把‘晋钞’的信用再提一提。”

阎志尧说道,“一方面,扩大‘土货运动’的范围,凡省内工厂生产的布匹、铁器、纸张,都减免部分厘金;另一方面,让山西省银行发行小额债券,向省内的富商、乡绅募集资金,承诺战后连本带利返还。

这样既能刺激省内工业,又能筹到钱。”

阎锡山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他搞“土货运动”,本是为了抵制外来商品,保护本地产业,却没想过还能和金融结合起来。

发行债券这个法子,常凯申在南京也用过,若是能在山西推行,说不定真能筹到一笔不小的资金。

“好!

好!”

阎锡山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你这孩子,摔了一跤,倒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这些想法,你再好好整理一下,明天咱们开个军政会议,你跟几位军长、厅长们好好说说。”

阎志尧心中松了口气。

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他知道,要挽救晋绥军,打败常凯申,备战抗日,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晋绥军内部根深蒂固的旧势力,是常凯申步步紧逼的编遣压力,还有即将到来的中原大战的惊涛骇浪。

暖阁外的雪,又下大了。

一片片雪花落在窗棂上,很快融化成水,顺着木缝往下淌。

阎志尧望着窗外的雪景,想起了几十年后那场席卷全国的抗日战争,想起了山西大地上牺牲的无数将士。

“这一次,我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他在心里默默说道,“晋绥军,不能垮;山西,不能丢;中国,不能亡!”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