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
长安街的青石板被初秋的阳光熨得温热,梧桐叶在微风中轻颤,投下斑驳的光影。
但这份闲适在履带碾过路面的轰鸣中骤然破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正以雷霆之势铺展在长安街上。
观礼台第三排,22岁的林瀚攥着记者证的指节泛白,呼吸因激动而略显急促。
作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因一篇关于“地缘协作”的论文被破格选为学生观礼代表。
望远镜的镜片里,搭载着“东风-41”洲际导弹的发射车以秒表级精度驶过金水桥,导弹发射筒的哑光黑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与远处天安门城楼上的红旗形成刺眼的冷暖对比。
“射程14000公里,分导式多弹头,末端突防速度20马赫。”
身旁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低声解说,声音里藏着抑制不住的底气。
林瀚的目光掠过导弹方阵后方的无人作战装备——12台“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组成箭形编队,机身下挂载的精确制导炸弹如银色獠牙;6辆“锐爪-5”地面无人作战车紧随其后,机械履带碾过路面时,扬起的细尘在阳光中清晰可见。
这是新中国首次在阅兵中展示“全域无人作战体系”,每一件装备都在无声宣告:中国己摆脱传统国防的被动防御模式,迈入“智能化威慑”时代。
但林瀚注意到,观礼台前排的几位军政高层,脸上并无太多轻松——他们的目光频繁扫向观礼台西侧的外宾区,那里坐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驻华武官,神情复杂。
三天前,林瀚在导师的书房偶然看到一份标注“内部参考”的情报摘要:美国联合盟友在印度洋部署了两个“福特级”航母战斗群,同时推动“印太经济框架”扩容,试图以“供应链安全”为由,切断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的资源通道。
而北极冰层加速融化的监测数据显示,西方多国己悄然启动“北极资源勘探计划”,目标首指冰层下储量达3000亿吨的油气资源。
“威慑是盾牌,协作才是出路。”
导师当时的话,此刻在林瀚耳边回响。
当最后一个徒步方队走过金水桥,空中梯队的轰鸣声由远及近——18架歼-20隐身战机分为三个编队,在长安街上空拉出彩色烟带,烟带在湛蓝的天空中缓缓舒展,最终交织成“和平”二字。
观礼结束后,林瀚在退场人流中被一位陌生中年男人拦住。
对方递来一张烫金名片,上面只有“陈敬之”三个字和一个加密电话号码。
“你的论文我看过,”陈敬之的声音低沉,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晚上八点,钓鱼台国宾馆小会议室,有人想和你聊聊‘未来’。”
夜幕降临,钓鱼台国宾馆的红墙在路灯下泛着暗红色光晕。
小会议室内,红木长桌上铺着巨幅世界地图,两条用红笔勾勒的线条格外醒目:一条从中国东南沿海延伸,经东南亚、中亚首抵欧洲腹地;另一条自南海辐射,穿越印度洋连接非洲东海岸。
桌旁坐着五位军政高层,陈敬之赫然在列。
“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升级版——‘陆海双循环’构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推了推金边眼镜,将一份数据报告推到林瀚面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68%,高端芯片进口依赖度92%,而‘双循环’覆盖的65个国家,握有全球70%的矿产资源、42%的人口市场。
但要打通这条路,需迈过两道坎:一是远洋投送的硬实力,二是超越地缘的凝聚力。”
林瀚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马六甲海峡——那里被标注着红色三角符号,旁边写着“战略瓶颈”。
陈敬之注意到他的视线,敲了敲地图:“美军在新加坡樟宜基地部署了濒海战斗舰,我们的商船要过这里,就得看别人脸色。
没有蓝水海军护路,‘双循环’就是纸上画的桥。”
会议室陷入沉默,只有壁钟的滴答声在空气中游走。
林瀚突然想起阅兵式上那些无人装备——如果将“智能化威慑”与“资源协作”结合呢?
他鼓起勇气开口:“或许,我们可以将‘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与‘全球气候治理’绑定。
北极冰层融化是全人类的危机,若以‘联合应对气候危机’为契机,推动沿线国家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或许能打破地缘壁垒。”
陈敬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刻着“惊蛰”二字的铜质U盘,放在林瀚面前:“这是‘地球村计划’的初步构想,以‘一带一路’为骨架,以气候协作为内核,目标是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你是学国际关系的,接下来的调研,需要年轻人的视角。”
林瀚握着冰凉的U盘,指尖传来金属的触感。
窗外,中秋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图上,将那两条红色线条镀上一层银辉。
他知道,这场始于长安街阅兵的相遇,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而那个藏在U盘里的计划,或许会成为人类对抗未来危机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