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而过。
安德烈·伊万诺夫中校的办公室位于卢比扬卡广场一侧的大楼高层,窗外是莫斯科崭新的天际线。
曾经单调的灰白色建筑群中,点缀起了不少充满未来感的流线型高楼,楼宇之间,高效的磁悬浮公交线路无声地穿梭,形成一道道银色的轨迹。
空气中不再有过去那种浓重的煤烟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冽寒冷的气息。
他的办公桌上,一面小小的苏联国旗和一面前不久刚刚颁发的“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徽章并排而立。
2006年,那个基于1995年修正路线而重生的新联盟——苏维埃人民共和国(S.P.R.)——正式宣告成立,它保留了苏维埃的核心,但注入了更灵活、更高效的治理模式。
桌面的光讯终端亮起,一条加密信息弹出。
发信人标注是“北京—总参谋部联络处”。
安德烈点开,是中文和俄语双语的会议纪要摘要,关于即将在太平洋区域进行的中苏联合反导演习的最终方案确认。
他熟练地用汉语语音输入了几条修改意见,系统瞬间完成了翻译和加密回传。
科技。
这是过去十一年间改变最大的领域。
得益于修正路线后与西方有限但关键的技术交流,以及更重要的——与中国的全面科技合作——联盟的科技树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尤其是在能源、材料学和信息领域。
聚变能源站虽然还未完全廉价化,但己成功并网发电,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充沛而清洁的能源。
中国在航天和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与苏联在重工业和基础物理方面的深厚积累完美结合,催生了无数成果。
安德烈腕上的手表轻轻震动,提示他下一项日程。
这不是普通的手表,是中苏联合实验室开发的军用级个人终端,集成了通讯、健康监测、环境扫描和微型全息投影功能。
他瞥了一眼,屏幕上显示着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发来的消息,附着一张照片:她所在的实验室成功培育出的新型耐寒水稻在试验田里一片金黄。
照片角落,几个中国科学家同事正笑着竖起大拇指。
民生科技的发展,切实地提升着人民的幸福感,也让联盟的根基愈发稳固。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
楼下广场上,行人如织。
人们的衣着色彩鲜明,款式多样,不再是过去的灰蓝一片。
脸上大多带着从容的神色。
商店的橱窗里商品琳琅满目,其中不少贴着中俄双语的标签。
一辆明显是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无声地驶过,车顶闪烁着“共享出行”的光标。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安德烈默念着这个名字。
它不再是那个令人感到压抑和僵硬的巨人,而是一个焕发了新生、充满了活力的强大实体。
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80年代关系破冰后,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度互信合作,己然成为了背靠背的坚实盟友,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协同,其联合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己然稳居世界第一。
幸福指数全球最高?
安德烈想到近期看到的内部民调数据,嘴角微微上扬。
这并非宣传口号,而是可见的现实。
当然,挑战从未消失,只是形式变了。
西方的敌意并未因联盟的强大和内部的成功而消散,只是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
他的终端再次响起,这次是最高优先级的加密频道。
信息很短:“‘柏林’情况有变。
一小时后,第七简报室。”
安德烈目光一凝。
柏林。
那个即使在冷战苏联“胜出”、北约萎缩后,依然处于风口浪尖的城市。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笔挺的新式军服——采用了更合体、功能更强的材料,肩章上是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新徽章——拿起军帽,大步走向门口。
新的挑战,来了。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阴影中的少校,而是将走向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