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寒冬总能刺透最厚重的大衣,但克里姆林宫大厅内却热浪灼人,那是两千颗炽热心脏共同搏动带来的温度,是变革前夜特有的、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燥热。
安德烈·伊万诺夫少校身姿笔挺地站在主席台侧后方幕布的阴影里,作为克格勃第一总局重点培养的年轻军官,他有幸负责本次大会核心区域的部分安保与信息递送工作。
他的视野很好,能清晰地看到台上台下每一张面孔。
台上,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这位在风雨飘摇中稳住了舵轮,并毅然决定将其驶向新航道的领导人,正用力挥动手臂,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回荡在穹顶之下,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
“……同志们!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的某些僵化体制和脱离实际的政策,己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甚至成为了我们伟大联盟继续前进的绊脚石!”
他的话语首接而锐利,台下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但很快平息,所有人都在凝神倾听。
“但这绝不是对列宁主义伟大理想的背叛!
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让红旗能以更科学、更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式,永远飘扬在世界东方!”
安德烈敏锐的目光扫过台下。
他看见国防部长沉稳地点了点头,身旁几位大型军工联合体的代表交换着眼神,那其中没有太多惊讶,更多是了然与权衡。
他也看到了一些老布尔什维克紧蹙的眉头,但最终,他们眼中的疑虑大多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所取代。
危机早己笼罩这个国家太久,变革己是共识,关键在于方向。
而戈尔巴乔夫,此刻正强硬地引导着这个方向。
安德烈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某些关键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特定代表手中。
他悄无声息地穿梭在侧廊,将加密的信封递出,再收***执。
他指间感受着纸张的质感,脑中飞速处理着信息流。
他明白,这场后来被历史称为“1995修正政治大会”的会议,其意义远超表面文章。
它不是在否定过去,而是在重塑未来。
它重新定义了“民主集中制”,强调了科技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绝对优先地位,并为与东方那个同样庞大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中国——的关系破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氛围。
十七天。
当最终版的《新社会主义纲领》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时,全场起立,那首熟悉的旋律再次响彻大厅,声浪几乎要震碎冰冷的窗玻璃,融化了窗外的积雪。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安德烈站在阴影中,同样轻声跟唱。
他心中涌动着一种奇异的情感,不是盲目的狂热,而是一种清晰的、冷峻的信心。
他看到了台上的决心,也看到了台下被凝聚起来的力量。
联盟,这艘巨大的航船,正在艰难但坚定地调整着方向。
而他,安德烈·伊万诺夫,将是这新航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他摸了摸腰间冰冷的配枪,感受着那坚实的存在。
……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