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赚钱从内心修炼开始

第2章 顶级的自律是不需要坚持的

发表时间: 2024-12-08
顶级的自律是不需要“坚持”的,也就是说,其实你无需刻意的坚持和努力,就能做到持续性自律。

如果你真的喜欢做一件事,你会觉得你在“坚持”吗?

拥有“改变自己”这个想法,看似能让你改变自己,但是你越想改变,越是无法改变。

有过类似经验的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核心问题出在潜意识上面。

当你用:“改变”这个词的时候,其实你在“反向”塑造自己的身份。

你想要改变拖延,这是在告诉你的潜意识你是一个拖延的人。

因为只有拖延的人才需要改变拖延。

同样的,你想要戒烟,这是在告诉你的潜意识你是一个吸烟的人。

你想要改变“自卑”,你是在告诉你的潜意识,你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人的潜意识太强大了。

懂一点心理学的都知道,一个人95%的行为都是潜意识控制的。

所以当你想要改变拖延的时候,你让你的潜意识确定你是一个拖延的人,你就越是会拖延。

而且当你只有改变这个想法的时候,说明这件事情是一个让你感觉困难,你非常痛苦的事情。

这会增加你内心的焦虑和压力,造成大量的内耗,导致你无法执行改变的行动。

所以一旦你想改变自己,那你就无法改变自己。

潜意识会把你和你想改变的东西锁得越来越死。

更好的观念是唤醒自己。

这个说法看似跟改变自己相冲突,但事实上能让你真正改变。

这里以戒烟为例,当然其他的比如“拖延”等别的坏习惯也是一样的思路。

当你说我要戒烟的时候,是在强化你是一个吸烟者。

你本人想吸烟,只是为了身体不得不戒,是被动的。

这时你在用意识对抗潜意识,大概率无效。

但是当你反向思考,把吸烟是本能,变成:“不吸烟是本能”,所以你需要唤醒自己不吸烟的身份。

你可以跟自己说,我本来是一个不吸烟的人,但是后来被蛊惑,烟强迫我抽他,我不抽他它就抓我的心,挠我的肺,让我难受,什么感觉?

戒烟这个行为从被迫放弃,变成了主动逃脱,从失去变成了获得。

和烟瘾的对抗是没有期限的苦苦坚持,而从烟瘾的魔爪中逃离,一瞬间就完成了,改变的逻辑是:“我做了,然后我有,所以我是”。

比如说我要做能赚钱的事情,然后我就会有钱,我才会成为一个有钱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逻辑。

唤醒的逻辑是:“我是,然后我做,所以我有”。

这是古今中外很多高人的逻辑。

在佛学里面有一个很牛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个逻辑。

佛教禅宗从达摩祖师开始传到弘忍大师是第五代,五祖弘忍大师年迈的时候需要传承衣钵。

他要求弟子们各做一首具有禅意的诗,以表达自己的悟境。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弟子神秀先做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没什么文化的慧能觉得他境界不够,在旁边也写下了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了之后,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了六祖。

为什么慧能比神秀境界更高?

神秀强调修行,内心是明镜,要努力避免内心染上尘埃,要修行,要改变,要对抗,是二元对立。

慧能强调佛性,你不把自己当明镜台,就没有需要拂拭的尘埃。

放下对修行、改变、对抗的执着,超越了二元对立,就能顿悟。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的也是这个东西。

王阳明从小的追求就是成为圣人,但是他以前想的都是:“我要学习什么,我要改变什么,才能够成为圣人”。

被贬到贵州之后,在龙场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他转换了一个念头,就顿悟了。

他开始思考,如果圣人处在跟我一样落魄的处境,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忽然发现这些答案他其实都知道,只是以前没有做到。

于是顿悟,不禁大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圣人,就是我们的良知。

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向外求,只需要跟随内心的圣人的引导去“致良知”,就能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不要想着:“学什么,做什么”,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是要想着自己就是己经改变的那个人,他会怎么思考,怎么行动。

你想戒烟,不要想知道什么道理,做什么努力才能戒烟,而是想:你就是不抽烟的人,不抽烟的人有什么观念,会怎么思考,会怎么行动?

你想赚钱,不要想你学习什么,做什么能赚钱,而是想:你就是能赚到钱的人,能挣到钱的那些人有什么观念,会怎么思考,会怎么行动。

等一下这个观念怎么跟吸引力法则有点像?

吸引力法则的原理是同频共振,认为思维和情感也是一种能量。

你向宇宙散发什么样的能量,宇宙就会回应你什么样的物质。

核心的操作就是把你想要实现的那个方面尽量具体的描绘出来,你描绘的越是具体,实现的概率就越高。

吸引力法则有用吗?

如果没用的话,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从原理的角度来说,向宇宙发射能量,这肯定不太科学,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但是从方法的角度来说,这个操作确实是有效的。

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自证预言的概念,说的就是思维和信念对于结果的塑造作用。

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他总是鼓励我,夸我聪明。

于是我就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对数学这种让同学头大的科目,我都是一种藐视的态度,结果真的不费什么力就能学好。

后来了解到心理学,才知道自己是受到了自证预言的影响。

因为我相信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一方面对于数学没有什么恐惧心理,心态很积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内容我会更加的关注,更能激发我挑战的兴趣,因为这能够体现我的聪明。

所以其实不是我真的聪明,而是老师的鼓励让我相信自己聪明。

让我在数学上有更积极的心态,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学的更好,结果真的显得比较聪明。

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都流向了不缺爱的人,愚蠢流向了不缺愚蠢的人,愤怒流向了不缺愤怒的人,我引用了东方的心学和佛学,西方的潜意识,科学的心理学,玄学的吸引力法则,都是想跟你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法,其实在他的反面,就是不要想着改变,而是首接唤醒,唤醒你的身份”。

你要先试,然后才会有,而不是先有然后才是。

中文说借假修真,英文说Fake it till you ***ke it。

听上去是不是很反首觉,但这不是辩证思维厉害的地方。

生活中很多看似难解,翻来覆去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解药在它的反面,找到里面的辩证关系,困境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