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隋炀帝杨广一上台,就想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位皇帝,文采风流,志向远大,可偏偏有个毛病——太能折腾。
他一心想要超越老爹杨坚,搞出一个“大业”盛世,结果却把隋朝折腾得鸡飞狗跳,最后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
杨广登基后的首个宏伟计划便是修建大运河。
这一伟大工程,起始于北方的涿郡,也就是如今繁华的北京城;而其南端则延伸到了风景秀丽的余杭,即今日令人向往的杭州市。
整条运河长度惊人,超过两千公里,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华夏大地之上,贯穿南北地域,巧妙地将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这西大水系紧密相连。
不得不说,杨广最初的构想确实精妙绝伦。
一旦运河竣工通航,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必将变得极为便捷,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繁荣昌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杨广在实施这一计划时过于急躁冒进。
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以彰显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千秋功业,他不惜大规模征调数百万民夫参与挖掘河道的工作。
那些可怜的民工们,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不得片刻歇息。
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劳动强度,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无数的生命就在这样艰苦的劳作中悄然消逝,但具体的死亡人数己无从精确统计。
面对百姓们此起彼伏的抱怨和诉苦之声,杨广却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在他心中,唯有自己那所谓的“宏图大业”才最为重要,至于民众的生死疾苦,则完全被抛诸脑后。
修完运河,杨广又开始折腾第二个“大业”——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东北亚的一个强国,隋朝一首想把它拿下。
杨广觉得,只要灭了高句丽,自己的功绩就能超越老爹,成为千古一帝。
于是,他大手一挥,调集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高句丽。
在历史的长河中,隋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战役可谓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当时,隋军旌旗蔽日、锣鼓喧天,其声威之浩荡令人瞩目。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争最终竟以惨败收场。
造成这一结局的关键因素在于隋炀帝杨广的过度自负。
他自恃才高八斗、智谋过人,对麾下将领们的建议置若罔闻,执意要亲自掌控战局。
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使得整个军事行动逐渐偏离了正轨。
在高句丽的疆土之上,隋军如入迷宫般深陷其中。
杨广的错误决策导致大军行动迟缓,被敌军巧妙地拖住了脚步。
长时间的征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更为致命的是,由于战线拉长和运输困难等问题,粮草补给难以跟上军队的消耗速度。
饥饿与疲劳如同恶魔一般侵蚀着隋军的战斗力,使其陷入了绝境。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杨广纵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地下令撤军。
这次失败不仅给隋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更让国家的威望受损,成为了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这一切,皆源于杨广那盲目自大的性格和那指挥者固执己见,全然不顾众人的劝阻和建议,执意推行他那所谓的一意孤行的指挥策略。
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决策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胜利。
尤其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时,情况如出一辙。
尽管军队数量众多,装备精良,但由于指挥不当,战术失误连连,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每一次出征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却只能带着满心的失望铩羽而归。
而这样的连续征战,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大量的人力被抽调上前线,使得农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骤减;无数的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战场,导致国内物资匮乏。
长此以往,国库变得日益空虚,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赋税加重,民不聊生。
原本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怨声载道,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杨广这么折腾,老百姓哪受得了?
于是,各地起义不断。
最先闹起来的是山东的王薄,他自称“知世郎”,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百姓别去辽东送死,干脆造反算了。
这首歌一传十,十传百,起义的烽火很快就烧遍了全国。
起义军中,最有名的就是瓦岗寨的李密和河北的窦建德。
李密这人,文武双全,号称“蒲山公”,他带着瓦岗军一路攻城略地,声势浩大。
窦建德则是农民出身,为人仗义,深得百姓拥护,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杨广一看,天下大乱,自己也没办法了,干脆跑回扬州躲起来。
他在扬州修了一座豪华的宫殿,整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
结果,他手下的大将宇文化及不干了。
宇文化及心想:“你杨广不管天下,我们这些将士怎么办?”
于是,他发动政变,带兵冲进皇宫,把杨广给勒死了。
这一年是公元618年,隋朝就这么完蛋了。
杨广一死,天下更乱了。
李密、窦建德、王世充这些起义军首领,各自割据一方,互相攻伐。
最后,一个叫李渊的家伙站了出来,他本是隋朝的贵族,看到天下大乱,干脆自己也起兵造反。
李渊带着儿子李世民,一路打打杀杀,最后建立了唐朝,统一了天下。
回过头来看,杨广的“大业”梦,其实是个悲剧。
他一心想干大事,结果却把国家搞垮了。
修大运河、征高句丽,这些事本来都有其积极意义,可杨广太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死活,最后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所以说,治国不是光有雄心壮志就行的,还得脚踏实地,体恤民情。
杨广的教训,后世皇帝们可没少吸取。
不过,隋朝虽然短命,但它留下的那些制度——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科举制,让寒门子弟也有了出头之日,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个大进步。
好了,隋朝那些事,第二回就说到这儿。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明朝那些事儿##隋朝##隋朝那些事##隋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