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设备维护日,撞碎的采访稿与10分钟救赎九月的A大还裹着夏末的热意,
后的阳光把体育馆门口的横幅晒得发亮——“校园文化节暨社团招新周”的字样晃得人眼晕。
林叙缩在体育馆后台的设备间里,耳机里循环着纯音乐,
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比外面的人声更让他安心。“叙哥,
救个急!我妈突然来学校了,得去接她,这设备调试你帮我盯会儿?
”室友张野的声音从耳机外钻进来,带着惯有的咋咋呼呼。林叙没抬头,只是指尖顿了顿,
敲下最后一个分号保存程序,才摘下一边耳机,闷声嗯了一声。
张野是计算机系出了名的“社交牛”,这次校园文化节的设备维护本该是他的活儿,
偏偏临到头掉链子。林叙其实不喜欢这种人多的场合,
后台来来往往的社团成员、学生会干事,每个人说话都带着雀跃的调子,
让他只想往角落里躲。但张野帮过他不少次——比如替他应付辅导员的约谈,
帮他挡掉不想参加的集体活动——这份人情,他总得还。“主要就是检查下音响和投影,
待会儿下午三点有个社团路演要用到,别出岔子就行。”张野拍了拍他的肩膀,
把一串设备间的钥匙塞给他,“我尽快回来,谢了兄弟!”话音刚落,
人就一阵风似的跑没影了。林叙重新戴上耳机,起身去检查音响线路。他做事向来仔细,
每一根连接线都要确认接口牢固,每一个设备的参数都要对照表格核对。
阳光从设备间的小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出一块方形的光斑,他蹲在光斑里调投影仪焦距,
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眼底的专注。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伴随着女生带着哭腔的念叨:“完了完了,
怎么会突然蓝屏……采访稿还在里面没备份啊……”林叙的指尖顿了顿,没打算管。
他一向不擅长应对别人的情绪,尤其是这种明显带着慌乱的哭腔,只会让他觉得手足无措。
但那脚步声越来越近,最后停在了设备间门口,紧接着,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
一个女生的脑袋探了进来。女生穿着浅杏色的连衣裙,头发有些凌乱,额角沾着细汗,
手里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眼眶红得像兔子。看到林叙时,她明显愣了一下,
大概是没料到设备间里会有人。但下一秒,她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快步走进来,
声音带着哽咽:“同学,你、你会修电脑吗?我电脑突然蓝屏了,
里面有我明天要交的采访稿,要是没了我就完了……”林叙看着她递过来的电脑,
屏幕确实是一片刺眼的蓝色,上面跳着一行行英文报错。他皱了皱眉,没说话,
只是接过电脑放在桌上,又从自己的包里拿出U盘插上。女生还在旁边急得打转,
嘴里不停念叨:“我刚才还在写呢,就切了个文档,突然就蓝屏了,
早知道就备份到云端了……”林叙的手指落在键盘上,开始快速敲击。
他对电脑故障不算陌生,之前帮同学修过几次,这种蓝屏大多是系统文件损坏导致的。
他先进入安全模式,找到系统备份的还原点,又用U盘里的工具软件检测硬盘,
确认没有硬件问题。女生渐渐停止了念叨,蹲在桌子旁边,睁大眼睛看着他的动作。
阳光从窗户照在他的侧脸上,能看到他清晰的下颌线,还有认真时微微抿起的嘴唇。
他敲键盘的速度很快,但每一个动作都很稳,
指尖偶尔会碰到键盘边缘的贴纸——那是一张小小的编程符号贴纸,看起来有些旧了。
“别担心,能恢复。”林叙突然开口,声音比想象中要低,带着点少年人的清冽。
女生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是在跟自己说话,连忙点头:“谢谢……谢谢你啊同学,
要是能恢复,我请你喝奶茶!”林叙没接话,只是专注地盯着屏幕。大概十分钟后,
电脑屏幕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桌面背景,他找到女生说的采访稿文档,
双击打开——里面是“校园社团生存现状调查”的标题,内容已经写了大半,字体工整,
还附着几张采访时拍的照片。“好了,”他把电脑推到女生面前,又把自己的U盘拔下来,
“已经恢复了,你尽快备份到云端,避免下次再出问题。”女生连忙坐下来,点开文档确认,
看到内容完好无损时,眼眶又红了,这次却是激动的。她抬头想跟林叙道谢,
却发现他已经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背上包准备走。“同学等一下!”女生连忙站起来,
从包里拿出一瓶冰可乐递过去,“刚才说请你喝奶茶,现在先喝瓶可乐吧,谢谢你啊,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新闻系大二的苏晓。”林叙的脚步顿了顿,却没接那瓶可乐,
只是往后退了半步,拉开一点距离。他不太习惯和陌生人靠这么近,
尤其是对方还带着这么热烈的情绪。“不用谢,”他低声说,“我叫林叙,计算机系的。
”说完,他指了指外面,“我还有事,先走了。”不等苏晓再说话,
林叙就快步走出了设备间,耳机重新戴回耳朵里,把外面的声音隔绝开来。
他走在体育馆的走廊里,脑子里却莫名闪过刚才女生红着眼眶的样子,
还有她抱着电脑时慌乱的神情。而设备间里,苏晓看着林叙消失的方向,
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可乐,忍不住笑了笑。她拿起电脑,点开文档的同时,
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个字——“林叙”,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电脑图标。刚才她急着看文档,
没来得及细想,现在才反应过来,那个叫林叙的男生,虽然话少,却意外地让人觉得安心。
她盯着笔记本上的名字,突然想起校报最近在征“校园技术达人”的专题稿,
编辑还在催她找选题。苏晓的眼睛亮了亮,手指在“林叙”两个字上轻轻敲了敲——或许,
这就是她一直在找的选题呢?只是她不知道,此刻的林叙已经回到了宿舍楼下,
却在掏钥匙的时候,指尖无意识地在手机屏幕上敲了几下,屏幕上跳出一行未发送的消息,
收件人是空的,内容只有两个字母:“sx”。他愣了一下,连忙删掉那两个字母,
把手机塞回口袋里,快步走进了宿舍楼。阳光依旧热烈,校园里的人来人往依旧热闹,
只是没人知道,体育馆后台的那一次短暂相遇,已经在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心里,
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第2章 青巷槐声林夏的指尖落在樟木盒的铜锁上时,
指腹先触到一层薄而糙的铜绿。这盒子是爷爷走后第三年,
老房子拆迁时从阁楼梁上翻下来的,当时锁芯锈死,她试着撬过两次,
都在看到锁身刻着的“夏”字时停了手——那是爷爷亲手刻的,
笔画里还留着当年他教她写名字时的弧度。今天下午整理旧物,她随手用缝纫机油浸了锁芯,
没想到轻轻一拧,“咔嗒”一声,锁舌竟弹开了。盒里没有她想象中的存折或老照片,
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纸,和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牛皮纸地图。信纸是爷爷的字迹,
墨水洇开的痕迹里还能看出当年的仓促:“夏夏,若你看见这信,别去找我,
也别碰青巷的那棵老槐树。”可地图上偏偏用红笔圈出了青巷的位置,
圈心画着一棵简单的槐树,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槐下石,石中玉,玉合则归。
”林夏捏着信纸的手微微发颤。爷爷失踪那年她才十岁,警察找了半年没线索,
奶奶临终前说,爷爷走前一晚,曾在院子里对着老槐树坐了整夜。那时她不懂,
现在看着地图上的红圈,忽然觉得所有零碎的线索都串了起来——爷爷不是失踪,
是去了青巷,去了那棵老槐树下。第二天一早,林夏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
到了地图上标注的青巷。巷口没有路牌,只有一道斑驳的砖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
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她沿着砖墙往里走,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旁是矮矮的青砖房,
有的门口挂着旧灯笼,有的窗台上摆着盆栽,偶尔有老人坐在门口择菜,看见她这个生面孔,
只是抬眼扫了一下,又低下头去。走到巷中段时,她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
顺着香味拐了个弯,看见一家修表铺。铺门是木质的,上面挂着一块褪色的招牌,
写着“老陈修表”。铺子里坐着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头发花白,
正戴着老花镜擦一块旧怀表。“请问,您知道这巷里的老槐树在哪吗?”林夏站在门口,
轻声问道。老人抬起头,目光落在她身上时顿了顿,然后放下怀表,
指了指巷尾的方向:“往里走,到头就是。不过姑娘,这个点去槐树下,可要小心些。
”“小心什么?”林夏追问。老人却不再说话,只是重新拿起怀表,手指在表盘上轻轻摩挲,
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隐瞒。林夏没再追问,道了声谢,顺着他指的方向往里走。
巷尾果然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枝桠伸得很高,
叶子密得能遮住大半个天空。树下有一个青石雕的石墩,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石面上刻着模糊的花纹,像是某种符号。林夏蹲下身,仔细看着石墩。
石墩的侧面有一道缝隙,她试着用手指抠了抠,缝隙里积着厚厚的灰尘。
她想起地图上的“槐下石,石中玉”,从包里掏出一把小剪刀,小心地清理着缝隙里的灰尘。
没过多久,她摸到一个冰凉的东西,用力一拉,一个巴掌大的木盒从缝隙里掉了出来。
木盒和爷爷的樟木盒不一样,是普通的杨木做的,上面没有锁,一掰就开了。
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半块玉佩,玉佩是碧绿色的,上面刻着半个“归”字,
边缘还留着断裂的痕迹,像是被人硬生生掰成了两半。“这就是信里说的‘玉’?
”林夏拿起玉佩,指尖刚碰到玉佩的冰凉,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她猛地回头,
看见修表铺的那个老人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个东西,在阳光下闪着和玉佩一样的绿光。
“老陈师傅?”林夏站起身,心里有些发慌,“您怎么来了?”老人慢慢走近,
举起手里的东西——那是另一半玉佩,上面刻着半个“家”字,
刚好能和林夏手里的那半拼在一起。“你爷爷当年,就是和我一起把这玉佩分成两半的。
”老人的声音很沉,和刚才在修表铺时判若两人,“他说,若是有一天,他的后人来找槐树,
就把这半块玉佩交给她。”林夏握着玉佩的手紧了紧:“我爷爷他……到底去了哪里?
他为什么要把玉佩分开?”老人叹了口气,走到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