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祖宗显灵,开局忽悠小皇帝

第3章 天子惊闻旧时音

发表时间: 2025-09-29
干清宫,御书房。

檀香袅袅,气氛沉凝。

大胤朝的第七位君主,昭德皇帝赵恒,此刻正皱着眉头,批阅着一份来自西北的紧急军报。

他年近三旬,面容英挺,眉宇间继承了赵氏皇族特有的锐气,但一道深深的川字纹,却过早地刻在了他的额上,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烦忧。

“陛下。”

王瑾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带着一丝急切。

“进来。”

赵恒头也未抬,笔尖依旧在奏折上朱批。

王瑾快步入内,身后跟着的小太监捧着那个明黄丝绸的托盘,亦步亦趋。

他走到御案前三步远的地方停下,躬身行礼:“奴才参见陛下。”

“何事?”

赵恒的声音有些不耐。

西北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朝中党争不断,桩桩件件都让他焦头烂额。

王瑾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挥了挥手,让身后的小太监将托盘呈了上去。

赵恒的目光从奏折上移开,落在那托盘之上,当他看清托盘里那支熟悉的、流光溢彩的簪子时,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不是朕昨日赏给淑贵妃的么?

怎么,她又惹什么事了?”

他语气不善。

对于后宫的争风吃醋,他向来没什么耐心。

“回陛下,”王瑾的声音压得极低,透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此事……与淑贵妃有关,但根源,却在这支簪子上。”

赵恒放下朱笔,身子微微向后靠在龙椅上,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瑾定了定神,将集萃宫偏殿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他不敢有丝毫添油加醋,也未曾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沈微所说的那番关于簪子来历的话,更是复述得一字不差。

“……那沈才人言之凿凿,说此簪乃太祖高皇帝亲赐昭圣太皇太后之物,簪身刻有帝后名讳,乃是警示后人的圣物。

她还说,簪身第九转莲花底座下有‘微’字刻印,第七转回纹内侧,有前朝密文篆刻的‘衍’字……”随着王瑾的叙述,赵恒的脸色,由最初的不耐,渐渐转为惊愕,再到难以置信,最后,化作了一片深沉的凝重。

御书房内,静得只剩下檀香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昭圣太皇太后……这个名讳,对于赵恒来说,既是荣耀,也是一道沉重的枷锁。

他从未见过这位传奇的曾曾祖母,但自他懂事起,听得最多的,便是这位开国皇后的赫赫功绩。

她与太祖皇帝并肩作战,奠定了大胤的基业;她垂帘听政,辅佐了两代幼主,稳固了动荡的江山。

史书上对她的评价,是“智比天高,德侔地厚”。

皇室宗祠里,她的画像与太祖皇帝并列,接受着子孙后代的跪拜。

她的懿旨,与太祖的圣谕一样,被奉为不可违逆的祖训。

赵恒对这位先祖,充满了敬畏。

而现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才人,竟能说出连他都闻所未闻的、关于这位先祖的秘辛?

“你说……她说簪上有太祖与太后的名讳?”

赵恒的声音有些干涩。

“是,陛下。”

王瑾躬身道,“奴才不敢擅专,特将此物带回,请陛下圣裁。”

赵恒的目光,死死地盯住了那支簪子。

他昨日从内库的暗阁中翻出此物,只因见其工艺精巧绝伦,华美异常,又恰逢淑贵妃生辰,便随手赏了下去。

他只知是太祖遗物,却从未深究其背后的含义。

此刻,这支簪子在他眼中,不再是普通的饰物,而像是一面映照着历史尘埃的镜子。

他沉默了良久,缓缓伸出手,将那支九转玲珑簪拿了起来。

簪子入手微凉,却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百年的光阴。

他的指腹,轻轻抚过那精雕细琢的九转簪身。

他的心,在狂跳。

他既希望沈才人说的是真的,因为那意味着一段被遗忘的、充满温情的皇家历史得以重见天日;他又希望那是假的,因为如果属实,他便是将祖宗的圣物当玩物赏赐给了嫔妃,此乃大不敬之罪!

“王瑾,”他沉声吩咐,“去,传翰林院掌院学士,还有宗人府宗正,立刻到偏殿候着。”

“遵旨。”

王瑾不敢怠慢,立刻转身去办。

御书房内,只剩下赵恒一人。

他举着簪子,凑到窗边的光亮处,屏住呼吸,仔细地端详起来。

他找到了第九转的莲花底座。

那莲花雕刻得栩栩如生,花瓣层层叠叠。

他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在底座下摸索着。

忽然,他的指尖触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凸起的痕迹。

他眯起眼睛,对着光,反复调整着角度。

终于,他看清了。

那是一个小到几乎无法辨认的刻痕,但形状,确确实实是一个“微”字!

赵恒的心,猛地一沉。

他又去寻找第七转的回纹。

那里的纹路更加复杂,肉眼极难分辨。

他从御案上拿起一枚看地图用的琉璃放大镜,凑了上去。

在放大了数倍的视野里,那繁复的回纹内侧,一道极不起眼的划痕,显露出了它的真容。

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笔画奇特,但依稀能辨认出轮廓。

“衍”……赵恒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是真的!

那个沈才人说的,全是真的!

一股寒意,从他的脊背升起。

她是怎么知道的?

这件事,绝非寻常的后宫争宠。

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未知的秘密。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身居深宫,消息闭塞,是如何得知这等连他这个皇帝都不知道的绝密之事?

难道……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她?

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借此打击淑贵妃和她背后的势力?

还是有更大的图谋?

一瞬间,无数个念头在赵恒的脑海中翻腾。

作为帝王,他习惯了用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人心。

就在这时,王瑾领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走进了偏殿。

一位是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李清源,另一位是面容肃穆、身形端正的宗人府宗正,庆王赵佑。

“臣等叩见陛下。”

“平身。”

赵恒将簪子放回托盘,神色己经恢复了平静,只是眼底的深邃,却比方才更甚。

“朕今日请二位爱卿来,是有一件旧物,想请二位一同鉴别。”

他说着,示意王瑾将托盘呈给二人。

李清源和庆王赵佑都是博古通今之人,前者掌管天下文书典籍,后者负责皇族宗谱事务,对皇家旧物,都有着极深的研究。

二人凑上前,当看清那支簪子时,皆是眼前一亮。

“好一支九转玲珑簪!

此等工艺,巧夺天工,非前朝名匠不能为也!”

李清源抚着长须,赞叹道。

庆王赵佑则更为持重,他仔细端详了片刻,面露疑色:“陛下,此物……似乎是供奉在干清宫暗阁中的太祖遗物?

老臣曾在先帝爷在时,有幸见过一次。”

“庆王好眼力。”

赵恒点了点头,“朕今日要二位看的,不是它的工艺,而是它身上的铭文。”

他将方才的发现,以及沈才人所说的话,简略地复述了一遍,隐去了沈才人的身份,只说是宫中偶有发现。

李清源和庆王听罢,神色立刻变得无比严肃。

二人不敢怠慢,接过赵恒递来的琉璃放大镜,轮流上前,仔仔细细地查验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偏殿内,静得可怕。

终于,李清源首起身,苍老的面容上写满了激动与震撼。

他对着赵恒,深深一揖,声音都有些颤抖:“陛下!

是真的!

底座下的确是‘微’字小印!

而这回纹内的文字,臣可以确定,乃是前朝末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密文,当时太祖皇帝与义军联络,便多用此文。

这个字,释读出来,正是太祖的名讳‘衍’字!”

庆王赵佑也接口道:“启禀陛下,宗人府的密卷中曾有零星记载,昭圣太后闺名中,确有一‘微’字。

而这以帝后名讳入印于信物之上的做法,也与太祖皇帝不拘礼法、至情至性的风格相符。

此事,十有***是真的!”

得到了两位最权威的重臣的确认,赵恒心中最后一块石头,也轰然落地。

随之而来的,是滔天的怒火。

“好!

好一个淑贵妃!”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墨纸砚都跳了起来,“竟敢将先祖圣物,当作争宠炫耀的玩物!

简首是胆大包天,罪不容诛!”

帝王之怒,雷霆万钧。

李清源和庆王吓得立刻跪倒在地:“陛下息怒!”

王瑾更是将头深深地埋在了地上。

赵恒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怒的,不仅是淑贵妃的无知与浅薄,更怒的是自己的疏忽与大意!

是他,亲手将这件承载着祖宗荣光与警示的圣物,交到了一个不配拥有它的人手中。

这是对他帝王身份的羞辱,也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怒火。

现在,不是追究淑贵妃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那个沈才人。

“王瑾。”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锐利如鹰。

“奴才在。”

“那个沈才人……你再去给朕查!

从她出生开始,到入宫为止,她见过什么人,读过什么书,经历过什么事,一桩桩,一件件,给朕查个底朝天!

朕要知道,她,究竟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事的!”

“遵旨!”

王瑾心中一凛,他知道,皇帝这是动了真疑心了。

而这疑心,对于那个刚刚才逃过一劫的沈才人来说,或许,比淑贵妃的报复,要可怕千百倍。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

他可以因为她一句话而保下她,也可以因为同一句话,而将她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