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蒋家宇与於晨曦楔子“宇宙有 7×10²² 颗恒星,
银河系有 4×10¹¹ 颗行星,而地球上有 7.9×10⁹个人。可我只看得见你。
於晨曦的日记・第 1314 页第一章 转学来的那束光2013 年 9 月 2 日,
江城的夏末带着灼人的余温,柏油路面蒸腾着扭曲的热浪。
高二3班的窗玻璃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教室里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
搅动着弥漫着粉笔灰和青春期汗水的空气。蒋家宇拖着一只黑色行李箱站在教室门口时,
走廊尽头的广播正巧切换到周杰伦的《晴天》。前奏里的吉他声像被晒化的糖浆,
黏稠地裹着少年单薄的身影。他额前的碎发被穿堂风掀起,又落下,
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沉静的眼睛,像浸在深水里的黑曜石。
班主任老郑是个微胖的中年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
他拍了拍手试图压下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同学们,这位是新转来的蒋家宇,刚从临川过来,
大家欢迎!”掌声稀稀拉拉地响起,夹杂着几声意味不明的嬉笑。后排几个男生吹了声口哨,
被老郑瞪了回去。蒋家宇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表情,
目光平静地扫过教室里的四十多张面孔。就在这时,他的视线定格在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
那个女生正低着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她浓密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
像给她镀了一层柔软的金边。她的手指纤细,握着一支银色的钢笔,
在英语草稿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周围的骚动似乎与她无关,她自成一个安静的世界。
蒋家宇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而此刻,於晨曦的笔尖在纸上停顿了一下。她并没有抬头,
却清晰地感觉到那道来自门口的目光。像是有什么东西轻轻撞进了心里,细微却清晰。
她在刚刚写下的句子后面,
a new planet entered my galaxy. J.Y."写完,
她才缓缓抬起头,正好对上蒋家宇望过来的视线。那一瞬间,整个教室的喧嚣仿佛都退去了。
蒋家宇看见女孩的眼睛,亮得惊人,像是盛满了夏夜的星辰,又像是揉碎了的阳光,
清澈又温暖。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夏夜里躺在竹床上看到的银河,璀璨而深邃。
於晨曦也在看着他。这个转学生很高,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和牛仔裤,
身形挺拔得像一棵白桦树。他站在那里,沉默着,却仿佛带着一身的风声,
那是来自另一个地方的气息,陌生又令人好奇。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对视,
短暂得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却在彼此心里留下了不灭的光痕。
老郑指了指教室后排的一个空位:“蒋家宇,你就先坐那里吧,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
”蒋家宇点点头,拖着行李箱穿过课桌间的过道。轮子在地板上滚动的声音,
在安静下来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经过於晨曦身边时,
闻到一股淡淡的、像是某种植物的清香,很干净的味道。他的座位在於晨曦斜后方,
隔着一个过道。放下书包坐下后,蒋家宇拿出崭新的课本,刚翻开第一页,
就听见前面传来轻轻的翻书声。他抬起眼,看见於晨曦正假装认真地看着英语书,
耳朵尖却悄悄红了。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课桌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蒋家宇看着於晨曦的背影,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笃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班级,
或许不会太糟糕。放学***响起时,蒋家宇还在整理课本。周围的同学三三两两地离开,
教室里很快就空旷下来。他收拾好东西,起身准备离开,却发现於晨曦还坐在座位上,
似乎在演算着什么题目。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需要帮忙吗?
” 他的声音有些生涩,毕竟这是他来到这个班级后,主动说的第一句话。
於晨曦惊讶地抬起头,看到是他,脸颊微微发烫:“啊…… 不用,谢谢。
我只是在想一道物理题。”蒋家宇的目光落在她摊开的练习册上,
只扫了一眼就说:“这个用牛顿第二定律其实更简单,你试试?”於晨曦愣了一下,
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果然豁然开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你,我叫於晨曦。
”“蒋家宇。” 他报上自己的名字,看着女孩脸上绽开的笑容,像是有阳光落在了心尖上,
暖洋洋的。“於晨曦,” 他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觉得像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温柔地洒下来,“很好听的名字。”那天傍晚,蒋家宇走出校门,
看到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橘粉色。他想起於晨曦的笑容,忽然觉得,江城的秋天,
似乎已经悄悄来了。
第二章 名字要写在课本的边边江城一中有个延续了多年的惯例:期中考试后,
按照成绩重新排座位。成绩相近的同学坐在一起,美其名曰 “互相促进”。
2013 年 11 月 15 日,期中考试的成绩单贴在了教学楼一楼的布告栏上。
红底黑字的名单前围满了学生,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蒋家宇挤进去,
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 年级第五。这个成绩对他来说不算意外,
毕竟在临川的时候,他常年霸占年级第一的位置。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往下扫,第六名的位置,
赫然写着 “於晨曦” 三个字。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蒋家宇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就在这时,他感觉有人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回头一看,
正是於晨曦。她仰着头,踮着脚尖在看成绩单,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眼睛。“你看,
我们只差一名。” 於晨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蒋家宇点点头,
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觉得,这个排名好像也不错。
班主任老郑拿着新的座次表走进教室时,全班同学都屏住了呼吸。当听到 “蒋家宇,
於晨曦,你们俩同桌,坐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 时,
於晨曦感觉自己的心跳快要冲出胸腔了。蒋家宇倒是很平静,他拎着书包走到指定的位置,
将书包塞进桌肚。於晨曦已经坐在那里了,看到他过来,有些不自然地往窗边挪了挪。
桌子不算宽,两个人坐下后,中间只剩下不到三十厘米的距离。
於晨曦把自己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往中间推了推,像是在划分界限。
蒋家宇看着那道无形的 “楚河汉界”,忽然觉得有些好笑。他拿出笔,
在桌子中间的那条缝隙旁,轻轻写下一行小字:“同桌,以后多关照。
”於晨曦眼角的余光瞥见了那行字,脸颊瞬间就红了,像熟透的樱桃。她假装没看见,
低头翻着课本,心脏却砰砰直跳。从那天起,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桌。起初的几天,
两人都有些拘谨。於晨曦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越过那条无形的界限。蒋家宇倒是很自然,
偶尔会借她的橡皮,或者问她一道题。直到有一天,自习课上,
蒋家宇忽然从书包里拿出一副白色的耳机,递了一只给於晨曦。“听吗?
最近很喜欢的一首歌。”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奇异的磁性。於晨曦犹豫了一下,
还是接了过来,塞进耳朵里。舒缓的旋律流淌出来,是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歌声很干净,
像是能洗涤人心。於晨曦偷偷看了一眼蒋家宇,他正望着窗外,
侧脸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她忽然觉得,这个沉默的男孩,
心里或许也藏着很多故事。那之后,他们渐渐熟悉起来。常常在自习课上共用一只耳机听歌,
在草稿纸的背面画满奇形怪状的小行星,在课间讨论难题,或者只是安静地坐着,
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却有一种莫名的安心。蒋家宇发现,於晨曦虽然看起来安静,
其实很聪明,尤其是在物理和数学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而於晨曦也发现,
蒋家宇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冷漠,他只是不善言辞,但心思很细腻,
会在她忘记带伞的雨天,默默递过来一把伞;会在她胃痛的时候,
不动声色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包胃药。物理竞赛的前一夜,教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窗外的月光皎洁,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教室里很安静,
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蒋家宇正在演算最后一道大题,忽然发现於晨曦皱着眉头,
一脸苦恼的样子。他凑过去看了看,发现她卡在了最后一步。“这里,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试试。” 蒋家宇指着题目,轻声说道。於晨曦皱了皱鼻尖,
有些固执地说:“我想用几何意义解。”蒋家宇笑了笑,声音轻得像羽毛:“那就两种都写,
明早我抄你的。”於晨曦也笑了,眼角弯弯的,像月牙。月光落在两人交叠的袖口上,
温柔得像是一层薄纱。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和笔尖的沙沙声,
在寂静的教室里,谱写出最动人的旋律。“对了,” 蒋家宇忽然开口,“你的名字,
为什么叫晨曦?”於晨曦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因为我出生在清晨,我爸妈说,
那天的朝霞特别美。”“嗯,” 蒋家宇点点头,认真地说,“很好听的名字,
像你的人一样。”於晨曦的脸颊又红了,她低下头,假装继续做题,
心里却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离开教室时,已经快十一点了。
校园里空荡荡的,只有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两人并肩走着,谁都没有说话,
却并不觉得尴尬。走到校门口,蒋家宇忽然停下脚步:“我送你回家吧。
”於晨曦摇摇头:“不用了,我家就在附近,很近的。”“那好吧,” 蒋家宇点点头,
“晚安。”“晚安。”看着於晨曦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蒋家宇才转身离开。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起女孩泛红的脸颊和弯弯的笑眼,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他拿出手机,搜索了 “晨曦” 的意思 —— 黎明后的微光。蒋家宇笑了笑,
觉得这个名字,真的很适合她。第三章 复读那年,
他把名字写进我未来2014 年 6 月 24 日,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
空气里弥漫着紧张和期待的气息,江城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更加闷热。於晨曦坐在电脑前,
手指颤抖着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号和姓名,心脏跳得像要炸开。蒋家宇站在她身后,
一只手轻轻搭在她的肩膀上,试图给她一些力量。页面缓冲的那几秒钟,
仿佛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当成绩终于跳出来时,於晨曦的眼睛瞬间就红了。587 分。
这个分数比她预估的低了不少,离她梦想的北大天文系,差了整整 9 分。
旁边的蒋家宇也看到了成绩,他沉默了片刻,轻声说:“没关系,晨曦,
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於晨曦摇摇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可能…… 要复读了。
”她一直梦想着去北大天文系,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个梦想,她坚持了整整三年,可现在,
却好像碎了。蒋家宇的成绩很快也出来了,659 分,稳稳超过清华的录取线。
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却并没有带来多少喜悦。出分那晚,江堤上吹着微凉的风,
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江水在脚下缓缓流淌,远处的灯火闪烁着,
像是星星掉在了水里。於晨曦把那张打印出来的成绩单揉成一团,扔进江里。
纸团在水面上打了个转,很快就被水流吞没了。“我决定了,” 她深吸一口气,
声音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我要复读。”蒋家宇没有劝她,只是伸出手,
轻轻揉了揉她的发旋,动作温柔得像是对待易碎的珍宝。“好,” 他说,“那我陪你。
”於晨曦猛地抬起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你疯了吗?你可以去清华的!
”蒋家宇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清华可以等我,你不可以。”他的声音很轻,
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於晨曦看着他,眼泪又一次涌了上来,这一次,却是因为感动。
她知道蒋家宇的梦想是清华,是航天航空学院。可现在,他为了她,
竟然愿意放弃这个唾手可得的机会。“不值得的,蒋家宇,” 於晨曦哽咽着说,
“真的不值得。”“没有什么不值得的,” 蒋家宇笑了笑,伸手擦掉她脸上的眼泪,
“只要是为了你,就值得。”那个晚上,江风吹了很久,两人并肩站着,没有再说太多话,
却仿佛已经把彼此的心意,都融进了这夜色里。2014 年 8 月 31 日,
江城补习学校开学的日子。当蒋家宇真的出现在复读班的教室里时,
於晨曦还是觉得有些不真实。他办了休学,对外只说是 “家里有事”,没有人知道,
他是为了一个女孩,放弃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他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和於晨曦隔了一条过道。从於晨曦的位置回头,正好能看到他低着头看书的样子。
复读的日子是枯燥而压抑的,每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试卷和课本,重复着单调的生活。
但因为有了蒋家宇的陪伴,於晨曦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难熬。蒋家宇比以前更加沉默了,
大多数时候,他都在看书或者做题。但他总会在细微之处,给於晨曦无微不至的照顾。
他会记得她不爱吃香菜,每次在食堂打饭都会特意叮嘱阿姨;他会在她熬夜刷题的时候,
默默递过来一杯热牛奶;他会在她因为压力太大而情绪低落时,
笨拙地讲一些冷笑话逗她开心。每晚 11 点 30 分,当保安大叔锁门前,
他会偷偷塞给她一张折成心形的草稿纸。上面不是情话,而是一道错题的三种解法,
旁边还会用小字标注出易错点和解题技巧。那些草稿纸,於晨曦都小心翼翼地收着,
夹在厚厚的笔记本里。那不仅仅是解题方法,更是蒋家宇对她的爱和支持,
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复读的日子里,他们很少有时间像以前那样聊天、听歌。大多数时候,
只是在课间匆匆说上几句话,或者在眼神交汇时,给对方一个鼓励的微笑。但於晨曦知道,
蒋家宇一直在那里,在她身后,默默地陪伴着她,支持着她。这份默契,无需言说。
2015 年 6 月 8 日,高考最后一门英语考完的***响起时,於晨曦放下笔,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阳光有些刺眼,她眯起眼睛,
在人群中搜寻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很快,她就看到了蒋家宇。他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
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正静静地看着她。於晨曦忽然觉得,
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这时,几个记者围了上来,把话筒递到她面前:“同学,
恭喜你考完了!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你的高考吗?”於晨曦看着人群后的蒋家宇,
笑着红了眼眶。她对着话筒,也对着他,一字一句地说:“我的光,没有失约。
”蒋家宇听到这句话,嘴角的笑容更深了。他朝着她,用力地挥了挥手。阳光正好,
微风不燥,他们的青春,在这一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第四章 北大与清华,
隔一条 4 号线2015 年 9 月 5 日,北京西站人潮涌动。
夏末的阳光依旧热烈,空气中弥漫着行李箱滚轮的声音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口音。
蒋家宇扛着於晨曦那个粉色的行李箱,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箱子不算轻,但他走得很稳,
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毫不在意。於晨曦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宽厚的背影,
心里暖洋洋的。她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天文系,
而蒋家宇也顺利进入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虽然晚了一年,
但他们终究还是来到了同一个城市,为了各自的梦想,也为了彼此。“到了,就在三楼。
” 蒋家宇停在北大 32 号宿舍楼门口,回头对於晨曦说。於晨曦点点头,
看着眼前这栋有些陈旧的宿舍楼,心里充满了期待。这将是她未来四年生活的地方。
蒋家宇把行李箱扛上三楼,放在於晨曦宿舍门口,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好了,
送到这里吧。”“谢谢你,家宇。” 於晨曦看着他,眼里满是感激。“谢什么,
” 蒋家宇笑了笑,“以后就是邻居了,互相照应是应该的。”他顿了顿,
又说:“以后我去清华找你,地铁 4 号线,28 分钟。”於晨曦踮起脚尖,
替他擦掉脸颊上残留的汗珠,轻声说:“那我去清华西门等你,
买一杯 8 块钱的草莓奶昔。”蒋家宇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好,
一言为定。”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却也忙碌。北大和清华虽然只隔着一条 4 号线,
但两人都有各自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见面的时间并不算多。但他们总有办法找到相处的时间。
有时是蒋家宇坐 4 号线到北大,和於晨曦一起在未名湖畔散步,
看博雅塔在夕阳下的倒影;有时是於晨曦去清华,在图书馆里陪蒋家宇看书,
或者在食堂里尝一尝他推荐的美食。四年里,他们攒了 621 张地铁票根,
每一张都被於晨曦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贴满了寝室的衣柜门。那不仅仅是一张张车票,
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记录着每一次跨越 28 分钟距离的相见。
蒋家宇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不善言辞,却总能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当他为了挑战杯比赛,
在实验室里通宵焊电路时,於晨曦会提着保温桶,在实验室外支一张折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