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最初指乐官,源于黄帝时期乐律缔造者“伶伦“。
周朝将掌管音乐的官员称为"伶官"。
唐起,"伶人"成为表演者的代称,涵盖戏曲、歌舞、杂技等艺人。
到元宋,专指戏曲表演者。
看!
唱戏的来了!《青玉案·温门劫》(生扮温承宗,血染罗裳,执鎏金算筹)白:“算尽星辰北斗寒,镜脉催肝肠。
(抚云龙纹镜,忽大恸)泰昌元年秋月冷,紫金丹色碎,万魂聚幽廊!
(探子急上报)探子:魏公至!
十二煞阵锁南厢——(西面火起,锣鼓骤急)温承宗:七叶雕梁成烬灰,且看那......(抽刀断镜,碎光中现七岁温鸿鸣躲入戏箱)末句:留得残镜照幽冥 后来人补尽这天裂地伤!”
第一章:窥天遗祸·温氏铸镜录一、星象万历西十八年七月十六,夜漏三刻温承宗的食指关节精准叩击在铜镜"角宿"星位,三声金石之音在秘库内激起三重涟漪。
这是温氏秘传的"三星叩镜术",需按《周髀算经》周天度数发力——第一叩震开镜面浮尘,第二叩唤醒磁石枢机,第三叩方显星图真容。
镜缘云龙纹的龙睛突然转动,嵌在其中的南洋星芒水晶迸发幽光,将二十八宿星图投射在青砖地面,每颗星子都精确对应着万历西十八年的夏夜星空。
"戌时三刻,当现荧惑守心之象......"他喃喃着祖父临终传授的镜诀,却见紫微垣东北角的勾陈星竟偏离《大统历》测算轨迹半寸。
汗珠顺着鼻梁滑落,在下颌悬成颤巍巍的镜面,倒映出星图诡异的双影——这分明是《镜史》禁篇记载的"重瞳星变",昭示着帝星将陨、神器更易!
"哐当!
"案头供奉的七代先祖铸镜牌位突然倾倒。
温承宗抓起洪武年间流传的赤檀算筹,这些浸透历代家主手泽的木条,此刻在星图投影间竟如活蛇般游走。
当最后一根算筹钉入"天璇"方位时,窥天镜背的云龙纹突然渗出黑血,镜面浮现的却不是星象,而是御药房丹炉中翻滚的红丸——本该朱红的丹药表面布满蛛网状银纹,正是温氏镜局独有的鎏金错银工艺残留!
温承宗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认得那些银纹走向,分明是《周髀算经》卷七"弧矢割圆术"的算法轨迹。
三个月前郑贵妃索要的"九转承露镜"设计图,正是用此法篡改了镜面曲率......秘库外突然传来铜镜相击的脆响。
温承宗反手将算经塞进镜匣,秘库石门上的云龙纹铜镜应声转动,十二道鎏金镜光交织成网。
透过镜阵缝隙,他看见幼子鸿鸣正踮脚够着铸镜台上的水晶砂罐。
温承宗腰间错银铜尺撞上秘库石柱,尺身阴刻的《考工记》铸镜要诀骤然发亮。
这是成祖赐予温家的"量天尺",尺端镶嵌的磁石引得三十六面镇宅镜同时震颤——北墙七面按北斗排列的汉式西神镜、南壁九面仿唐海兽葡萄镜、东厢十二面宋制缠枝花鸟镜,此刻竟在共鸣中结成《镜史》所述"天罡地煞阵"。
镜光交织成网的刹那,鸿鸣怀中的水晶砂罐应声炸裂。
"嗤——"高纯度石英砂泼溅在窑炉镜胚上,遇赤红铜汁瞬间汽化。
七彩烟雾中浮起三百六十道金线,竟是《周髀算经》圆周率算法自行演算!
金线交织处,赤色纹路如血管在镜胚表面蔓延,逐渐勾勒出"荧惑守心"的凶煞星图。
温承宗分明看见,象征帝星的心宿二竟被血色侵染,化作丹炉中翻滚的红丸模样。
更骇人的是星图中央浮现的工部铸镜局全貌——这组用磁石粉与水晶砂构建的微缩镜阵,精确复刻了洪武六年营造法式:九脊重檐歇山顶的正殿,蹲兽数目却比规制多出一只。
当温承宗凝目细看,第十只蹲兽突然转头,空洞眼窝中涌出粘稠黑血,那分明是鲁荒王朱檀暴毙时七窍流出的"镜噬之血"!
"镜脉逆乱,九族俱焚......"温承宗喃喃着抄起量天尺,尺端磁石猛地吸附在窑炉铁门上。
他看见自己映在铁门上的面容正急速衰老,而镜胚血纹中浮现的"天启六年五月朔"字样,竟与百年前鲁荒王墓出土的殉葬镜铭文如出一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