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沮丧道:“使臣可能不知,九国之中可能也就是在齐国女子尚有自由可言...此次使臣入燕,应知父王所为何事,不瞒大人,就算本宫贵为公主,赐婚之事也不由己。
析九国之势,燕国地处中原,南有南楚,北有北魏,西有秦晋,东邻韩赵,而北之端为齐,再往西是姜国,往东是吴国。
而在九国之中,魏国强盛,齐国骁勇,姜国积贫,楚国积弱,秦晋尚且停战、休养生息,吴国多商客,韩赵重农商,我燕国在九国之中最为富饶,物资之多,品类之盛可以说是九国之最。
虽说我燕与韩赵贸易来往密切,秦晋战火暂息,且与多国尚有联姻,也曾援姜助楚,近几年还为北齐解决了种植之难,良种布匹也作为礼品相送...以我燕国如此之外交,料齐暂不敢妄动。
然燕轻武重文,日后若燕稍有衰势,北魏定会发难,若再联合韩赵秦晋四国,那时我燕国身处险境,进退维谷,四面楚歌,如羊入虎群,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她没忍住说了这样许多。
沈招义诧异片刻,一时间竟有些怀疑自己是否对这位皇室公主的认识不够。
不过若是个聪明的也好,他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
略带赞美道:“公主慧极,燕确实是只可保暂时之安定,不过公主应该知晓,此次联姻更可能是往北魏。毕竟北魏强盛,繁荣仅此于燕,军备亦可抗齐,有问鼎九国之势。君主广开言路,深得民心。
虽是少年皇帝,可行事果断、手段狠辣、朝中无不敬畏...且尚未立后,公主若嫁为皇后,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看她已然垂了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开解道:“不过陛下如此重视公主,定然不舍得将公主嫁与敌国。”
她眼睛一亮,自言自语道:“要是嫁到齐国...”
他敛下眸子遮住眼底的晦涩,心下毫无波澜。
成功了。
还不等两人再聊两句,就听见了远方的呼唤声。
“公主公主——”
只见公主的大宫女急匆匆的跑来,行完礼禀报道:“公主,皇上召见。”
她正打算起身告辞,沈招义率先开口道:“公主若有需要臣下之事可随时召臣”,在她惊讶的眼神下行了礼,“微臣告退。”
待人走后,她没有时间多想,快步赶至万乘宫面见她的父皇。
万乘宫中。
“儿臣见过父皇。”
见状燕王和蔼道:“阿瓷,快到父皇这来。”
她像儿时一样跑到她父皇身边,眼睛亮晶晶的,嘴角也止不住笑意:“父皇找儿臣何事呀?”
燕王眉眼含笑拉着阿瓷的手感叹:“朕的瓷儿也长这么大了,都到了考虑人生大事的时候了。说起来朕还真是舍不得朕的小阿瓷离开朕的身边。”
阿瓷同样,“儿臣也舍不得离开父皇。”
燕王劝道:“傻瓷儿,父皇哪儿能让你一辈子不嫁人,朕老了,怕是再过几年护不住朕的小阿瓷了,所以要尽早为朕的小公主找个好夫家,保朕的小公主一世无忧,朕也就能放心了。”
“父皇说什么呢,快呸呸呸,父皇永远年轻、长命百岁,儿臣有父皇护着肯定一世无忧,儿臣哪儿也不去。”她安慰道。
燕王闻言双眼微热 笑骂道:“又说傻话”紧接着调侃道,“听父皇说,这次使臣觐见,还有几国皇子,朕的阿瓷有没有看上的?”
“父皇说什么呢。”她红着脸侧了侧身。
燕王骄傲道,“朕的阿瓷出落的这样标志,叫他们都看直了眼,楚国的三皇子、赵国的六皇子还有秦国的太子当场求朕赐婚呢。
北魏的使臣也来凑热闹,还说什么替他们皇帝陛下求婚,料想他们也没安什么好心,朕看可舍不得朕的小公主去那儿受罪。”
她的那些理智与算计顷刻间灰飞烟灭,心想父皇虽不是一个好丈夫,但还是当得起一个好父亲的。
“朕看楚国三皇子就不错。不说楚国一直与我燕交好,就三皇子论起来也算得上是你表哥。你嫁过去也算是亲上加亲,楚王是你舅舅,想来待你差不了。
日后若是感情消磨尽了,念及朕和楚王还有两国关系,料想你表哥也不敢对你怎么样。
何况三皇子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与你年纪相仿,足以配我阿瓷,是不是?”
没想到父皇为她的婚事这样费心,竟连国危都不顾,只想着为她找个好夫婿,但她不能让父皇这样操心,也不能不管父皇忧虑。
她不能,也不许这样。况且...朝中文武大臣也不会同意。
她忍住眼眶的热意道:“父皇,儿臣知道父皇舍不得儿臣受苦,但儿臣也不能不顾父皇之忧,论军备之能魏齐难有敌手;论国之富足,九国之中必数我燕。
儿臣深知父皇为北魏之势强终日忧虑,我燕之国防必增,但国防之强绝非一日之功!”
她看着将她捧在手心的父皇,重重地跪了下去,坚定地道,“儿臣愿远嫁北齐,解父皇近忧,求父皇恩准。”
燕王面露惊惧之色,心下却泛起涟漪,一时之间百感交集,又酸又涩,看着他的小公主语重心长地道:“阿瓷的好意朕心领了,朕这还不至于无能到卖女求荣的地步。
社稷之事还有朕和那帮老臣在呢,朕的小公主就安心等着出嫁就好了”,他笑了笑,一边拉着他的小公主一边和蔼地说:“地上凉,阿瓷快起来。”
然小公主并不领他的情,拂开他的手郑重其事,“请父皇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