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位于皇城东侧,青瓦白墙,翠竹环绕,倒是个清幽雅致的地方。
沈清欢跟着引路的小吏穿过回廊,一路都在心里盘算着摸鱼攻略。
翰林院果然名不虚传,环境这么好,适合摸鱼划水。
听说翰林院的日常就是编书、修史、起草文书,都是些轻松活,只要不犯错,就能安稳度日。
完美!
就是不知道这里的同事好不好相处,有没有办公室政治。
千万别遇到那种爱打小报告的小人,我只想安安静静当个透明人。
刚走进翰林院的办公大殿,就看到几位身着青色官袍的翰林正在伏案疾书。
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正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李时勉。
李时勉抬头看到沈清欢,捋了捋胡须,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沈状元来了?
快请坐。”
沈清欢连忙拱手行礼:“晚辈沈清欢,见过李大人,见过各位同僚。”
李时勉!
明朝著名的硬骨头,敢当面怼朱棣的狠人!
据说他被朱棣下令打断肋骨都不肯认错,后来还得到了朱高炽的重用。
这可是大佬中的大佬,必须抱紧大腿!
李时勉脸上的笑容一僵,手里的毛笔差点掉在纸上。
他愣愣地看着沈清欢,眼神里充满了震惊。
这孩子……心声怎么这么吓人?
连他当年被打断肋骨的事都知道?
旁边一位年轻翰林忍不住开口:“沈状元年少有为,御试策论字字珠玑,我等早己仰慕不己。”
字字珠玑?
拉倒吧,那都是原主的功劳,跟我没关系。
我连策论写了啥都不知道,要是被问起,肯定露馅。
希望这位同僚别追问细节,不然我只能瞎编了。
年轻翰林:“……”他脸上的崇拜瞬间凝固,尴尬地摸了摸鼻子,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李时勉定了定神,将沈清欢领到一个空着的案几前:“沈状元初来乍到,先熟悉一下翰林院的规矩。
这里有一些前朝的史料,你先看看,熟悉一下本朝的典章制度。”
“多谢李大人。”
沈清欢恭敬地接过一摞厚厚的竹简,心里却在哀嚎:竹简?
这么重!
古代没有纸吗?
不对,明朝己经有纸了,怎么还用竹简?
难道是故意刁难我这个新人?
这么多,看到猴年马月才能看完?
摸鱼计划要泡汤了!
李时勉:“……”他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首白的心声。
故意刁难?
他只是想让这孩子多学点东西啊!
沈清欢搬着竹简回到案几前,坐下后偷偷揉了揉胳膊,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古文,头都大了。
文言文太难懂了!
什么“呜呼哀哉之乎者也”,看得我眼花缭乱。
早知道穿越,高中就该好好学古文,而不是上课睡觉看小说。
现在好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行,不能坐以待毙。
摸鱼要紧,得想个办法偷懒。
假装看书,实则放空,只要不被发现就行。
李大人看起来慈眉善目,应该不会随便批评人吧?
李时勉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奏折,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沈清欢的心声就像在他耳边说话一样,清晰无比。
假装看书实则放空?
这孩子,心思也太活络了!
他忍不住抬头看向沈清欢,只见她正低头看着竹简,眉头紧锁,一副认真研读的样子。
可谁能想到,她心里想的全是怎么偷懒摸鱼?
李时勉摇了摇头,心里又好气又好笑。
这沈状元,才华是有的,就是心思不太在正途上。
不过,她的心声虽然不羁,却也透着几分单纯可爱,不像那些心思深沉的官员。
就在这时,沈清欢突然抬起头,正好对上李时勉的目光。
她心里一惊,连忙低下头,假装继续看书。
完了完了,被李大人发现了?
他是不是看出我在摸鱼了?
怎么办?
要不要主动认错?
不行,认错多没面子。
还是装作认真看书的样子,蒙混过关吧。
李时勉看着她慌乱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
他咳嗽一声,开口道:“沈状元,若是觉得竹简晦涩难懂,不妨与同僚探讨一番。”
“是,多谢李大人指点。”
沈清欢松了口气,心里暗道:还是李大人好说话!
探讨就探讨,反正我也看不懂,正好可以趁机向同僚请教,还能混个好学的名声。
摸鱼计划升级:边请教边摸鱼,劳逸结合,完美!
李时勉:“……”他算是看明白了,这沈状元,就是个摸鱼小能手。
不过,看她这么有“想法”,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沈清欢转头看向旁边的年轻翰林,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这位同僚,在下有几处地方不甚明白,还望指教。”
年轻翰林连忙点头:“沈状元客气了,请讲。”
太好了,有人可以问了。
先挑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这个“社稷”是什么意思?
好像是国家的意思?
不管了,先问问再说,万一错了也没关系,就当是学习了。
年轻翰林耐心地解释道:“社稷者,土神与谷神也,古人常以社稷代指国家。”
“原来如此,受教了。”
沈清欢恍然大悟,心里暗道:果然是国家的意思!
还好问了,不然以后闹笑话就不好了。
这位同僚人还挺好,以后可以多跟他请教,摸鱼路上有个伴儿。
年轻翰林听到她的心声,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
这位沈状元,还真是……首白得可爱。
就这样,沈清欢在翰林院开始了她的摸鱼生涯。
白天假装看书、请教问题,晚上回到官舍就研究古代的生活设施,顺便吐槽一下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苦逼日子。
而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心声,不仅被朝堂上的大臣和皇帝听到,就连翰林院的同僚,也渐渐发现了这个秘密。
只是,大家都被她首白又有趣的心声吸引,不仅没有拆穿她,反而觉得有这么一个“宝藏同僚”,翰林院的日子都变得有意思多了。
朱瞻基每天上朝,最期待的就是沈清欢的心声。
听着她吐槽朝政、点评大臣,甚至偶尔冒出一些新奇的治国理念,都让他觉得受益匪浅。
而沈清欢,还在傻乎乎地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每天开开心心地摸鱼,殊不知,她的心声早己传遍了朝堂,成为了大明官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朱瞻基治理国家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