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拂面暖风

第3章 从爱上一本书开始

发表时间: 2025-11-09
优秀的老师耳濡目染下,一些他身上的好习惯会推荐给学生们。

比如说讲到敦煌莫高窟那个章节,历史老师推荐了一本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结合书中的作者感悟,老师也叙说了他的理解。

一堂课下来,沉浸在敦煌壁画的飞天神韵中,心思早飞到沙漠中那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鸣沙山月牙泉。

太有画面感了,太有代入感了。

身临其境,不忍离开。

历史老师说,他那有这本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

晚自习课间,驿渃就迫不及待去办公室找老师,如愿借到那本老师大力推荐的书。

棕色的牛皮封面,右上角是竖排写着的西字《文化苦旅》。

翻开扉页,开篇是作者的小序。

文化人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自然山水只是看看热闹的眼睛过瘾。

如敦煌莫高窟这些带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是另一种“人文山水”。

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眼瞳打量这些山水。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一路的疲惫,这些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希望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是作者的知音寻觅。

驿渃不知道以自己的浅薄阅历,能不能读懂这些厚重的文字底蕴。

历史老师算是个中翘楚的。

看书页里密密麻麻的注解感悟,就知道他读的有多认真了。

有关于莫高窟,书中是分为三个篇章来介绍的,三个不同的视角。

第一个就是道士塔。

驿渃认识了那个小个子道士王圆箓。

人们说他不过是个小人物。

一个文盲,半路入道,对道教不专,也不抗拒佛教,却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王道士的日常生活,就是对洞窟的“修缮”,用石灰把墙壁刷白,掩盖那些美妙的古代壁画。

绘上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上灵官。

这些日常只够让人心疼,首到最后一个藏经洞被打开,真正的历史悲剧刚刚开始。

历史老师上课时,描述的那一个场景就是:那是一个黄昏,一整个车队,满载藏经洞里的稀世文物,被斯坦因用三十英镑“巨款”轻易拉走。

抬起头看到天色,是凄艳的晚霞,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这个场景太清晰太痛了。

以至于很多年看到晚霞都会莫名的有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

有些记忆的烙印,在年少时被刻在心底,是很难磨灭的。

《举起手来》和《古董局中局》中讲述的佛头,年少只当喜剧乐呵的电影,又是多痛的伤口。

就连今年热映的《哪吒闹海》,只当动画片欣赏的,还是被里面一条带口音一扭一扭的小蓝龙戳到了泪点。

到现在还一段一段流落在外。

道士塔外,残阳如血。

首到如今,游人如织,谁也没有投来尊重的目光。

夕阳西下,凛冽秋风,整个的凄凉之地。

很多错误在一开始是不自知的,反而那个小人物当时还是出于善心的,对掠夺一无所知。

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是驿渃阅读的一部分,受益匪浅,细细品味……第二篇章正是莫高窟。

它起源于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代代相承。

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被文明赋予的历史意义给了这座冰冷的石窟新的生命。

佛教的传播,从印度一进入中国,用通俗得形象讲好了故事。

佛教在莫高窟里摆脱高深的含义,入乡随俗地展现为因果报应,祈福消灾,家宅平安,子孙繁茂……都是民众的朴素愿景,自然得到全民的参与。

每个朝代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历史故事,作者细细从一千六百年十六国时期讲到元代。

几个强悍民族历代相互见证,莫高窟从来没让谁失望过。

这章的最后讲到两位陈先生,一位名不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陈万里先生,和几十个当地村民做成一件大事,值得被大家记住。

另一位陈先生叫陈寅恪,他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莫高窟的文物被拉的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作者带着读者把这份遗憾的心情也延伸到整个世界。

第三篇沙原隐泉,几座巨大的沙山,夕阳下美的不可思议,无与伦比。

光影用最利落的手笔进行划分,金黄的沙山,日光的纯净,一天一地被熨烫的服服帖帖。

色彩单纯到神圣,纯净的毫无斑驳。

风沙呼啸,惊心动魄。

这是大自然的乐章,独属于风和沙的交响乐。

山,名为鸣沙山。

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

形状也是弯弯月牙状,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

水下漂动着丛丛水草,水色湛绿。

水上浮着几只玄色水鸭,不紧不慢带出两条长长的水纹。

水边有古树虬根。

一切清泉静池该有的,这儿都有了,在这荒漠禁处,壹方天地,凭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奇迹世界。

泉,名为月牙泉。

茫茫沙漠原野,和着飓风,有了鸣沙山。

隐匿着那一弯月牙泉,滔滔流水,静静看着岁月流逝,天地韵律,造化精巧。

三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才明白历史老师,为什么这么推荐这本书。

学好历史,学好文化,才有可能看得懂这些人文山水。

等到有天来到书中去的地方,不能只是当成网红打卡地,修几张美图,发发朋友圈。

连几句文案都要懒得想,只是一味凑着好看的九宫格。

这本《文化苦旅》,后续还有很多景点,等待驿渃一一去拜读,从敦煌,从莫高窟开始,老师带领我们跟随余大师的脚步,领略不一样的山水文化洗礼。

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给身体交换能量。

带上这本书,让我们得心灵也和身体一起在路上。

因为这本书,更加理解老师的品味。

更加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

让年轻的心灵,多多被这些高质量的作品感染。

年轻时候遇到太惊艳的书,真的可以长久滋润心灵……希望大家也能同样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