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军事历史 > 大明寒臣:从田埂到朝堂

大明寒臣:从田埂到朝堂

夜雨伴我眠 著

军事历史连载

金牌作家“夜雨伴我眠”的优质好《大明寒臣:从田埂到朝堂》火爆上线小说主人公沈砚沈人物性格特点鲜剧情走向顺应人作品介绍:新作品出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希望大家能够喜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主角:沈砚,沈砚   更新:2025-10-18 00:27:0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永乐三年,腊月廿三,小年。

苏州府吴县的寒风裹着雪粒子,像无数把淬了冰的小刀子,从破屋窗棂的缝隙里钻进来,刮得沈砚脸颊生疼。

他猛地睁开眼,入目是熏得发黑的房梁,梁上挂着几串干瘪的玉米,玉米粒早己被虫蛀得坑坑洼洼,身下铺着的稻草硬邦邦的,混着霉味与淡淡的草药香,呛得他忍不住剧烈咳嗽。

这不是他熟悉的任何地方——他分明记得,自己正坐在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里,整理祖父留下的那套明代农书。

祖父是研究明史的老教授,临终前将这套泛黄的线装书托付给他,说里面夹着祖传的物件,让他好生保管。

就在他指尖触到书页间那枚刻着模糊“沈”字的青铜犁铧时,一阵天旋地转袭来,耳边仿佛响起了千年的风啸,再睁眼,就栽进了这片刺骨的寒冷里。

“阿砚!

你总算醒了!

我的儿啊!”

一个沙哑的女声带着哭腔响起,紧接着,一个穿粗布短褐的妇人扑到炕边,补丁摞着补丁的袖口蹭过他的额头,指尖粗糙得能刮下一层皮,却带着滚烫的温度。

妇人眼泡肿得像核桃,鬓角沾着稻草,颧骨高高凸起,一看就是长期忍饥挨饿的模样。

见他睁眼,妇人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沈砚手背上,烫得他心口发紧。

“谢天谢地,烧总算退了!

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婶娘可怎么活啊……”妇人一边哭,一边伸手去摸他的脖颈,确认他的脉搏还在跳动,才稍稍松了口气。

沈砚想开口,喉咙却干得像要冒烟,只能发出“嗬嗬”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股陌生的记忆突然涌进他的脑海,像潮水般将他淹没——这具身体的原主也叫沈砚,是个十五岁的农家子,爹娘在前年那场席卷吴县的瘟疫里没了性命,只留下他和体弱多病的婶娘林氏相依为命。

前几日下了场暴雪,原主为了捡些枯枝回来取暖,在雪地里冻倒了,高烧三天不退,竟就这么把性命给了来自六百年后的自己,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大三学生。

“婶娘……”沈砚用尽全身力气,终于挤出两个字,声音还带着少年人的清亮,却虚弱得像风中残烛。

林氏连忙点头,颤巍巍地从炕边端过一个豁了口的陶碗,碗里盛着少得可怜的温水。

她小心翼翼地扶着沈砚的后背,让他靠在自己怀里,再把碗递到他嘴边:“慢点喝,别呛着。

你这孩子,就是犟,下雪天非要出去捡柴,要是冻没了,婶娘可怎么办……”沈砚靠着妇人单薄的肩膀,小口小口地喝着温水,干裂的嘴唇终于有了些湿润的感觉。

他的目光落在灶房方向,那里飘来一股淡淡的焦糊味,很快,林氏就端来一个黑黢黢的东西,递到他面前:“家里就剩这半块烤红薯了,是前两天王大娘送来的,你先垫垫肚子。”

那红薯烤得焦黑,边缘都炭化了,上面还沾着些草屑。

沈砚接过红薯,咬了一口,又干又涩,还带着点苦味,可他实在饿极了——原主己经三天没正经吃东西了,胃里空荡荡的,像是要吞进刀片。

他几口就把半块红薯啃得干干净净,连焦糊的外皮都没剩下,甚至还舔了舔手指上的残渣。

林氏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都怪婶娘没用,身子不争气,不能去地主家帮工,连口饱饭都给你挣不来……”沈砚看着妇人泛红的眼眶,心里一阵发酸。

他想起原主的记忆里,林氏的身子本就弱,为了养活原主,以前每天天不亮就去村西周地主家帮工,劈柴、喂猪、纺线,什么粗活都干,一天只能挣两个铜板,还常常被地主家的管家苛待。

去年冬天,林氏为了多挣点钱,连夜纺线,冻坏了手,落下了病根,今年就再也没去帮过工,只能靠邻里偶尔接济的粗粮和草药吊着。

“婶娘,别难过,”沈砚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林氏的手背,他的手还很细瘦,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以后有我呢,我会想办法挣钱,咱们不会一首这么苦下去的。”

他这话不是安慰。

作为历史系学生,他对永乐初年的社会状况还算了解——虽然朱棣登基后励精图治,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看似一派繁荣,但底层农户的日子并不好过。

赋税重、徭役多,再加上江南地区偶尔会有洪涝灾害,很多农户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可他来自现代,脑子里装着堆肥、育种、简易水利这些超前的农业技术,只要肯琢磨、肯吃苦,总能找到活下去的法子。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养好身体,再把屋后那半亩荒田盘活。

那半亩田是原主爹娘留下的,因为土地贫瘠,又没人打理,早就荒了,长满了野草。

若是能用堆肥的法子改良土壤,开春种上耐寒的青菜,说不定能换些糙米和治疗林氏的草药钱。

沈砚摸了摸自己的胸口,那里贴身放着一枚冰凉的物件——正是那枚跟着他一起穿越过来的青铜犁铧。

犁铧只有巴掌大小,边缘有些磨损,上面的“沈”字虽然模糊,却依旧清晰可辨。

他握紧犁铧,冰凉的触感让他瞬间清醒——这不是梦,他真的来到了明朝,成了这个吃不饱饭的农家子沈砚。

窗外的雪还在下,透过破旧的窗户纸,能看到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光秃秃的,在寒风中摇曳。

沈砚裹紧了身上单薄的被子,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板结了,根本不保暖,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寒风从西面八方钻进来,冻得他骨头都在疼。

可他没觉得绝望。

他想起自己在现代读过的那些历史书,想起那些在困境中挣扎却依旧努力生活的古人,想起祖父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

既然老天让他来到这个时代,给了他一次重新活过的机会,他就不能再让这具身体的主人白白死去,不能再让这位苦命的婶娘继续受苦。

“等着吧,”沈砚低声对自己说,也像是对这破败的屋子、对这个寒冷的大明说,“从今天起,我沈砚,要在这大明好好活下去,还要让婶娘过上好日子。”

灶房里传来草药熬煮的苦味,混着微弱的柴火声,在这寂静的寒冬里,竟有了一丝暖意。

沈砚靠在稻草上,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里规划起第一步——等身子稍微好些,就去田埂上挖些淤泥,再去山林里捡些枯枝败叶,先把堆肥做起来,为开春种庄稼做准备。

他的大明之路,就从这半亩荒田、一堆堆肥开始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