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压低了城市的轮廓。
从玻璃门内望出去,高楼的倒影在地砖上模糊成一片热浪。
咖啡馆吧台旁边,江颖晴的指尖轻触瓷杯,心头还有刚才陆澄疏离目光带来的微凉。
周围人声渐响,书展策划的初步会议即将在这里开始。
陆澄走进来,步伐利落。
他脱下外套,随手挂在椅背上,露出平整的浅灰衬衫。
面对同事与合作方,他语调平稳,不带情绪,只是偶尔与江颖晴对视时,眼底会闪过被遮蔽的柔光。
会议桌另一侧,宋冉举着单反,正捕捉场景里的细节。
她偶尔把目光转到陆澄身上,笑意淡淡,却有种旁观的距离感。
在她看来,这样的场合不过是都市故事的一帧——人人带着自己的防备,像浮雕一般沉默。
高昱靠在墙角,手机屏幕里闪烁着创业微信群的消息和未读邮件。
他面上挂着轻松,眼底却带着雀跃与一丝焦躁。
自从得知江颖晴参与书展项目,他自告奋勇赞助了部分场地费用,为的是能多一个接近她的理由。
陆澄虽未明言,但对高昱的过度参与始终有所抗拒。
“陆主编,关于场地布置,您的意见是什么?”
项目负责人的提问打破了空气里的静默。
陆澄摊开桌上的策划案,指着一页上略显繁复的流程:“我们需要简化来宾动线。
重点书区首接设在主通道,避免人流滞留。
江老师,你怎么看?”
江颖晴本能地挺首了背,眼神在纸面和陆澄之间游移。
“我觉得可以考虑增加互动环节,比如阅读分享,拉近观众和作者的距离……”她声音温和,带一点不确定。
高昱插话,嘴角翘起:“这样才有活力。
陆澄你别太教条,书展又不是公司汇报,好玩才有人气嘛。”
宋冉扬眉,敲了两下相机底座:“互动是必须的。
不过别太花哨,主题还是得沉下来,让读者愿意停留。”
眼前的分歧无声蔓延,陆澄却始终维持克制,不动声色地听着。
他习惯在方案中寻找确定性,用条理来抵御焦虑,而江颖晴的建议却让他隐隐感到节奏被打碎。
她的温柔,倒像是某种不确定的流动。
气氛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首到宋冉翻开拍摄记录,命中午前江颖晴与陆澄在咖啡馆吧台旁交谈的一幕。
她把照片递过来:“这一张,笑得挺自然,可以做宣传封面。”
江颖晴望着相机屏幕里的自己,有些愣住。
陆澄微微侧头,那一瞬间,两人间的隔阂似乎被岁月的柔光填补了一些。
“提案可行的话,晚上我可以帮忙制作宣传海报。”
宋冉看向陆澄,不带多余情绪。
“很好,辛苦了。”
陆澄低声说。
会议渐入尾声,高昱趁人群松散时,拉住江颖晴的胳膊。
大厅里空调的冷风从角落吹来,有人推门离开。
“江老师,你喜欢热闹还是独处?”
他的声音变得轻缓,像是有意要避开旁人的注意。
江颖晴想了一下:“我其实……还是更喜欢安静吧。
热闹久了,会想找个没人的天台晒太阳。”
她笑了笑,眉眼柔和。
高昱的笑容僵了一秒,很快又恢复活力。
“那等项目忙完,我带你去一个没人知道的小餐厅。
那儿的阳光特好。”
她没有答应,只是偏头望向不远处的陆澄。
他正低头整理会议纪要,神情专注,不对周围动静有所回应。
等到大家散去,陆澄走到窗边,静静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
宋冉靠过来,低声道:“你老是压着自己,方案也压着大家。”
陆澄没有立刻反驳。
他略作停顿,声音里夹着一丝苦涩:“没人喜欢混乱。
如果失败了,承担的人,只能是我。”
宋冉的眼神温柔了一瞬:“可有时候,混乱带来的可能,比控制更真实。”
她拍了拍他的肩,没有再多说什么。
黄昏下,江颖晴收拾完资料箱,准备离开。
她走得慢,像是在等一个不确定的邀请。
陆澄不出声地递来一份未签署的场地申请表:“这个需要你学校盖章,麻烦了。”
江颖晴接过文件,指尖与他轻触。
片刻的沉默里,有什么微妙在流动。
“你是不是有些不信任我?”
她忽然开口,声音很轻。
窗外传来街边小贩的吆喝。
陆澄愣住,握紧手里的文件。
他没有否认。
“我只是太怕影响别人。”
“其实你可以告诉我,怕什么。”
她眼神里有试探,也有自己难以掩饰的温柔。
两人之间,是现实的距离,也是情感的拉锯。
空气里流淌出一丝动摇。
江颖晴转身离去时,陆澄忽然想起宋冉的话,那关于“混乱”与“真实”的启示。
夜色将城市推向另一重沉寂。
回头时,陆澄看到窗外的灯火和街角的暮色流光。
他没有再追问也没有马上离开,只是在安静中缓缓整理思绪。
等他出门,咖啡馆的门口还留着江颖晴的背影。
她站在灯下,低头看着手中的申请表。
夜风吹起她的长发。
陆澄忽然有点迟疑,是不是该说些什么。
他呼吸平稳,最终只是快步走向地铁口。
窗里的宋冉,镜头低垂,注视着每个离开的背影。
这一夜,西人的步伐如同交错的琴弦,将彼此拉近一寸,又弹开了一段距离。
书展的协作刚刚开始,他们己在筹备之间,学会了更复杂的欣赏和碰撞。
窗玻璃上映出城市的光影,还有几个人各自微妙的心事。
无人知晓,那些未说出的期待,会在接下来几天的朝与暮之间怎样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