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映在玻璃幕墙上,勾勒出建筑的几何线条。
沈昊铭将办公桌上的蓝图又翻了一页,外面天色己微亮。
他脑海里还残留着昨夜雨中的碎片:那句“居然在这个点见到你”,和顾妍希潋滟的微笑。
工作日的清晨,现实很快压过夜色朦胧。
电话突兀响起,屏幕上的来电人——顾妍希。
“沈先生,您好。
我是《都市坐标》杂志的顾妍希,我们想约您当面交流一下展馆采访和建筑专题。”
她语气干脆,却透着几分客套的疏离。
沈昊铭看了眼桌角的会议通知,点头回应:“可以,今天下午方便吗?”
“没问题,项目办公室还是——”她顿了顿,“咖啡馆也可以。”
沈昊铭想起两人第一次遇见的那个夜晚。
思绪一闪而过,他轻声道:“办公室吧,资料齐全。”
顾妍希挂断电话,窗外天正亮起,她低头理顺笔记本上的采访提纲。
旁边的杜雨濛端着杯咖啡递过来,润色的唇角微扬:“这次合作,感觉如何?”
顾妍希迟疑地接过咖啡,目光微微闪避:“沈昊铭,不太像这行里的人。
太冷静了。”
杜雨濛歪头看着她,眉心轻挑:“冷静挺好,你不是最怕那种情绪化又不靠谱的?”
顾妍希轻抿一口咖啡,没有回应。
她还记得昨夜昊铭为自己撑伞时,那安静而沉稳的神情。
是安全感,还是距离感?
她分不清。
下午两点,城市雾气渐散。
沈昊铭办公室内,建筑模型和文件堆叠。
顾妍希准时推门而入,细碎的高跟鞋声落在地毯上。
沈昊铭站起身,“辛苦了。”
“没事,采访本来就该多跑。”
顾妍希环视西周,目光在一架木质桥梁模型旁驻留,又收回到沈昊铭面上,“想请教一下,本期展馆的设计理念是否考虑了社区开放性?”
听到“开放性”,沈昊铭眉头微蹙。
本该是标准答案,但他想到社区里的老人和小孩,想到自己的外婆。
片刻后,他简练作答:“建筑不该只是形式。
开放,要有温度。”
顾妍希抄下要点,也点头,“温度的定义因人而异,您的理解挺独特。
可以多谈谈吗?”
沈昊铭难得多说了几句:“比如社区花园。
小时候我常在外婆家院子里玩——有些空间不必华丽,能让人停下来,就是好设计。”
话说出口,他看了眼顾妍希,发现她也有一瞬的失神。
她很快反应过来:“采访用语不会消减太多私人情感,放心。”
只字不提自己童年两家三口的挣扎。
时间流逝,两人的交流渐转向项目具体细节,彼此风格逐渐显现。
沈昊铭条理清晰,逻辑分明;顾妍希则关注细节,擅长捕捉情感触点。
气氛原本有些拘谨,中途林泽远突然推门探头。
“你们聊得这么认真,我还以为在开学术会议。”
林泽远笑着走进来,眼神扫过顾妍希,略带揶揄。
沈昊铭淡然示意,“坐吧。”
顾妍希略微点头,对林泽远仍保持职业距离。
林泽远随意拉了张椅子,语气轻快:“妍希,我倒觉得你比昊铭懂生活。
要不你们带着杂志组来体验下我们的屋顶花园?”
顾妍希嘴角勾起:“采访时可以看看。
工作上的交流比较重要。”
林泽远似乎没被拒绝,反而越发自信。
他话锋一转:“沈昊铭,下个月不是有投标评审吗?
程骁那边好像又有动作,你要留意点。”
沈昊铭沉静如水:“他喜欢制造气氛,习惯了。”
顾妍希轻声,“业内竞争很激烈吧?”
“有才华,也有心眼。”
林泽远嘀咕,“倒是你们这些媒体,能看到的都比我们清楚。”
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片刻,他们眼里的光影彼此交织。
不经意间,沈昊铭和顾妍希对视,各自心头微动,但很快又归于平静。
合作初步结束。
顾妍希收拾好采访材料,简单致谢:“今天内容非常充实,谢谢配合。”
沈昊铭点头,“后续有问题,随时联系。”
林泽远跟出去,借机和顾妍希并肩:“你对昊铭的理解,比我们还多。
其实他挺闷的。”
顾妍希侧头望他,微笑:“人都不容易被简单定义吧。”
林泽远想开口,却终究只是叹了口气,走向电梯的背影里有隐秘的落寞。
傍晚,顾妍希回到杂志社,交稿时顺手递资料给杜雨濛。
雨濛翻看采访内容,低声提问:“合作还顺利吗?
你们聊到‘温度’?”
顾妍希轻声,“他对空间有情感,但表达得很克制。
我很难界定他的边界。”
杜雨濛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克制里有保护,也有期待。
你不必急。”
顾妍希叹气,“我不是急,只是怕太近又怕太远。”
她想起沈昊铭话里彼此的距离,那种模糊的安全感与疏离感交错。
沈昊铭下班回到公寓,独自一人。
手机里跳出程骁发来的微信语音:“沈哥,后天投标方案最后调整,我找你讨论下,顺便聊聊‘创新空间’概念。
对了,杂志组采访你什么了?”
沈昊铭隔着屏幕,感到程骁话里的试探。
他回复:“正常采访,他们关心社区人文,没什么特别。”
程骁很快发来一句:“合作要谨慎,现在这个项目很容易出漏洞。”
沈昊铭眉头锁得更紧。
他走到窗前,城市夜色沉稳,远方车流灯灰如练。
他想到今天的合作,从顾妍希的敏锐到林泽远的关切,再到程骁暗藏的压力。
每个人都在这座城市里为自己留出一隅,却也都害怕越界。
夜深时,顾妍希站在自家阳台,准备整理明天的专题材料。
她手机亮起新讯息——沈昊铭发来的:“今天沟通很高效,有问题随时说。”
顾妍希回:“谢谢,希望有机会深入聊聊项目的‘温度’和意义。”
外头霓虹映在玻璃上,有一瞬间,她才发现自己的回复带了某种主动。
风从高楼间掠过,带着隐隐期待和不安。
城市在夜里安静下来。
合作的开始,像一条隐秘的坐标,悄然改变了彼此的轨迹。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边界旁,不动声色地试探着,等待着,也许是另一场雨夜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