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连同城市的喧嚣一道,渐渐退回高楼狭窄的缝隙。
林嘉岚和同事们还未离开办公室,电脑屏幕里不停闪烁的文档,空气因加班而略带浑浊。
当编辑部最后一束顶灯熄灭,陈濬收拾桌案,静静在落地窗下凝望霓虹。
那些光影重重叠叠,像极了他这些年来无声的等待。
他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与嘉岚的对话框,指尖停留在“你还好吗”上,却始终没有按下发送。
楼下不远处的街角便利店,熟悉的位置有她纤细的剪影,那是一天中唯一的放松时刻:嘉岚总会买瓶无糖咖啡,再和店员客气地道谢。
陈濬轻声叹息,脚步最终落进橘黄色灯光里。
他帮她推开玻璃门,风从门缝穿过,带着夜晚独有的湿冷。
“嘉岚,”他叫了一声,淡淡的、只是日常的关心。
她偏头,微微笑了下,神情依然带着清冷与距离:“怎么还没下班?
今天也这么晚。”
“加点班,不急。
你一忙起来还是不记得时间。”
陈濬将一杯热牛奶递过去,代替了手里的矿泉水。
两人一同走到街边长椅,沉默无言。
夜里的人行道很空旷,偶有外卖电动车呼啸而过。
嘉岚低头摩挲着杯壁,似乎在思考晚上的栏目推进,她眉间仍有抹不开的阴影。
陈濬静静望着她,不自觉地捕捉住她任何情绪的细微起伏。
“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栏目改版压力,还是……”他停顿了下,把“还是那个和你合作的创始人”这句话咽了回去,只用温和的目光示意。
她摇了摇头,眸子里有难以道明的迟疑。
“只是觉得现在这座城市,有时候让人觉得太机械。
所有事都像在流程上,感情也成了流程里一项。”
陈濬点点头,努力将自己的企盼压进平静。
他早己习惯她对亲密关系的回避——每一次靠近,嘉岚都像是随时会退却的猫。
可他却明白,世俗的温柔里,懂得守望比热烈表白更难得。
“如果觉得累,就休息一下。
工作不是一切,人生也不是只有进度和结果。”
他说。
嘉岚低笑一声,把热牛奶转了转,眼里却浮出一层脆弱的光。
“像你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倒是总能看得比我们通透。”
她转而问道,“濬,你从来都不会觉得孤独吗?”
他想了想,缓缓道:“也会。
只是有些孤独,是自己选的。
比如今晚。”
这句话像一块深水下的小石,惊不起波澜,却让两人之间的空气微微颤动。
远处,有工地的铁栅门发出“砰”的一声,和角落的狗吠一齐闯进夜色。
嘉岚忽然首起身体,把牛奶杯递还他,“谢谢你今晚送我这杯牛奶。”
“你、要不要一起走回去?
我这两天案子不多。”
陈濬轻轻邀请,没有再多说一句心事。
但嘉岚的目光己经转向远处,一辆计程车亮着橙色灯,她潦草一挥手拒绝了:“不用了,我还得想想第二期的内容。
早点回去,不要太晚。”
她步伐很快地走向那束车灯,在车窗反光里消失。
长椅旁,城市光线将陈濬的影子拉得很长,夜气里带着淡淡的牛奶味和短暂的宁静。
他回过神,思绪兜回她说孤独的模样,他们之间始终有道无形的玻璃墙。
他不是没想过迈出去,可他知道——比起自私的表白,他更怕给她追加压力,怕原本难得的信任被打碎。
手机屏幕亮起,是嘉岚转发的一个心理专访链接——她偶尔会这样表达谢意,用一种间接又温柔的方式。
“下周栏目约稿提纲麻烦你看看呢,我会等你的建议。”
文字后面,配了个专属于她的小笑脸。
陈濬一时间鼻头发酸。
这个城市号称高速运转,大多数情感却不得不低速前行。
他盯着那条消息,指尖滑到点赞的表情,却最终什么也没回复,只将那封未发的信息默默归档。
返程的路上,他回忆起大学时他们一起走过的校园长廊,那些争论文学理论后的夜晚,嘉岚认真又疏离的侧脸。
人到三十,那份能坦率说爱和说孤独的勇气,却被生活削成玻璃一样的细碎。
路灯下的杨树叶微微晃动。
空气终于比刚才清冷了许多。
陈濬站在出租车站旁,看着车辆一辆辆驶离,像那些时机不对的告白和沉默。
他在脑海里轻声说道:你有什么事,都可以告诉我——哪怕只是这些不被声张的夜晚。
蜂鸣灯亮的瞬间,天边新一轮的风刮了过来。
日常在继续,守望也在继续。
他提着那杯还余温未尽的牛奶杯套,一步步走向地铁站口,身影隐进透明玻璃门后。
城市的迷雾与光影,被他带进新一轮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