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国寿保险人

国寿保险人第三章:社区服务与转介绍的力量

发表时间: 2025-08-24
七月的北京,蝉鸣像拧不紧的水龙头,淅淅沥沥洒满整个社区。

林未跟着张姐支起"国寿便民服务台"时,额头上的汗己经浸湿了衬衫第二颗纽扣。

红色遮阳棚下,血压仪、血糖仪和一沓沓《老年人保障手册》摆得整整齐齐,张姐正往保温杯里扔枸杞,"小林,把那箱矿泉水搬到树荫下,待会儿来测血压的大爷大妈多着呢。

"上午八点零三分,第一位"客户"踩着晨光走来。

72岁的陈大爷拄着拐杖,草帽檐下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小张啊,今天还送鸡蛋不?

"张姐笑着递过血压计袖带,"陈大爷您又开玩笑,我们这是正经的客户服务节活动。

"她边给老人缠袖带边问,"最近药还按时吃吗?

您那高血压可不能马虎。

"林未注意到,张姐的笔记本上记着二十多位老人的用药时间,比药店的会员卡系统还详细。

"小伙子,你们这保险真能报销住院费?

"十点刚过,卖煎饼的王阿姨凑过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糊。

她女儿在超市当收银员,上个月摔断腿住院,医保报销后还自付了一万多。

林未刚要开口解释"百万医疗险"条款,张姐突然碰了碰他的胳膊,"王阿姨您看,这是我们公司的理赔案例手册,"她翻到某一页,"这位李师傅跟您女儿情况差不多,花了三万二,最后报销了两万八。

"王阿姨的手指在"自费部分报销85%"那行字上摩挲着,突然抬头,"能给我闺女也办一份不?

"中午十二点,便民服务台前排起了小长队。

林未忙着给老人登记信息,张姐则在树荫下开起了"迷你讲座",用搪瓷缸当道具比划,"这缸子就像咱们的积蓄,平时舀水喝没问题,可万一摔了(生病),水就洒光了。

保险呢,就像在缸子底下铺了块布,就算摔了,也能留点底子。

"这番话让林未想起培训课上的"风险池"理论,原来专业术语也能说得像街坊聊天。

下午三点十五分,一位穿碎花裙的女士匆匆走来,径首走到张姐面前,"张阿姨,我是3号楼刘婶介绍来的,想给孩子咨询教育金保险。

"林未心里一动——这是他第一次见张姐通过转介绍签单。

张姐拉着女士的手坐在小马扎上,没急着拿产品手册,先问"孩子多大啦""准备什么时候上学",聊着聊着突然说,"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给孩子赔一份意外险,教育金的事咱们回家慢慢算,我带了计算器。

"傍晚收摊时,林未数着登记本上的名字,整整西十六个。

张姐递给他一瓶冰镇酸梅汤,"瞧见没,做保险就像种庄稼,你得先松土施肥(服务),才能指望秋收(签单)。

"她指着登记本上画着五角星的名字,"这些都是刘婶、陈大爷他们介绍来的,老客户的一句话,比咱们说十句都管用。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未突然觉得,帆布包里的保单不再是冰冷的合同,而是沉甸甸的信任。

七月底的晨会,林未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转介绍之星"榜单上。

当他从总监手里接过奖状时,瞥见台下张姐正偷偷抹眼泪。

会后,张姐把一个铁皮饼干盒塞给他,里面是二十多张泛黄的客户感谢卡,最后那张是陈大爷写的:"谢谢小张姑娘三年如一日帮我取药,比亲闺女还贴心。

"林未突然明白,那些深夜帮客户整理病历的周末,那些冒雨送保单的傍晚,从来都不是无用功——保险这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话术手册,而是把客户当家人的真心。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林未独自在社区支起服务台。

他学着张姐的样子,给带孙子的阿姨递玩具,听退休教师讲过去的故事,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

当他通过刘婶的转介绍签下年缴两万的教育金保单时,突然收到张姐发来的微信:"我就知道你能行。

对了,记得给王阿姨的孙子准备生日礼物。

"林未望着手机屏幕笑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保单上,"国寿福"三个字的烫金在风里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