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衫吏:启宸官场记

第三章三联文书

发表时间: 2025-10-06
入夏后的宛平县,被一场连绵的阴雨缠上。

文书房的窗户关得严实,仍有潮气钻进来,让案上的文书微微发卷。

此刻的苏砚正对着一堆“赋税缴收官文”皱眉。

这些文书是里正们交上来的,每张都写着“某里缴粮若干石,银若干两”,却要分别抄三份,一份给县丞查核,一份留主簿存档,一份送仓库对账。

“苏主簿,这文书还得抄多久?

仓库那边催着要对账呢。”

衙役小张抱着一摞空白文书进来,脸上满是愁容的说,“我和王五他们抄了三天,手都酸了,也只抄了一半。”

苏砚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算了算,全县有西十个里,每个里三份文书,就是一百二十份。

如果全靠人工抄写的话,不仅慢,还容易出错漏。

上次就因为一份文书抄错了粮数,县丞王敬跟仓库管事大吵了一架,最后还是又重新核对了一遍才理清数目。

“小张,你说咱们能不能弄个‘一式三联’的文书?”

苏砚忽然想起现代机关的复写纸,虽然启宸朝没有复写纸,但可以在文书中间夹上两层薄纸,用硬一点的笔写,让字迹透到下面的两层上。

“一式三联”?

见衙役小张一头雾水的样子,苏砚只好给他比划半天:“这样里正交文书时,首接写一份,下面两层就能同步留下字迹,不用再抄三遍。”

小张眼睛顿时一亮,但又很快耷拉了下来:“可薄纸透墨,字迹会不会模糊?

而且县丞和仓库那边,能认这种‘透过来’的字吗?”

苏砚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找来了三种薄纸,分别夹在厚纸中间试验,最后发现“蝉翼纸”最适合——既透光,又能让字迹清晰地透下来,而且价格不贵,县衙的公费能承担。

他把试验的三联文书拿给王敬看。

老县丞拿着三份文书,比对了上面的字迹,又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这法子好是好,可里正们会不会觉得麻烦?

还有,万一中间的纸移位了,字迹对不上怎么办?”

“我可以设计个‘固定绳’,在文书边缘打三个孔,用细麻绳把三层纸绑住,这样就不会移位了。”

苏砚说着,又拿出一张画好的文书样式,上面标好了孔的位置和绳结的打法,“而且里正们不用再抄三份,只写一份就行了,他们应该愿意。”

王敬点点头,带着苏砚去找知县李嵩。

知县大人听了苏砚的想法,又看了三联文书的样品,沉吟片刻:“这法子能省不少人力,也能减少差错。

苏主簿,你先在城东的五个里试点,要是没问题,就在全县推广。”

试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个姓赵的里正,觉得三联文书“不合古法”,不肯用,还说:“历来都是抄三份,哪有偷这个懒的?

出了错谁担责?”

苏砚只好亲自去赵里正的里中,拿着三联文书跟他解释:“赵里正,这文书是三层绑在一起的,您写的时候,三层字迹一模一样,出了错,您这原件还在,怎么会担责?

“而且您不用抄三份,能省出时间核对粮数,不是更好?”

他还当场演示了一遍,赵里正看着透下来的清晰字迹,终于松了口。

半个月后,试点的五个里,赋税收缴文书的处理时间比之前缩短了一半,差错率也降为零。

李嵩大喜,立刻下公文,让全县西十个里都采用三联文书。

消息传到顺天府,知府大人听说宛平县有这么个“高效法子”,特意让人来取三联文书的样式,没过多久,顺天府下辖的二十个县,都开始用三联文书处理赋税收缴。

这一天,李嵩把苏砚叫到衙署,递给他一份“考成簿”。

上面写着“苏砚,优化赋税收缴流程,省人力、减差错,记‘称职’一次”。

考成簿是吏部考功司要求的官员考核记录,一年一次,“称职”次数多了,才能有升迁的机会。

“苏主簿,你这脑子,没白在官场待过。”

李嵩难得露出笑容,“好好干,宛平县的文书工作,以后我放心交给你。”

苏砚接过考成簿,指尖有些发烫。

他知道,这只是他在启宸官场的第二步,后面的路还长。

但看着案上的三联文书,他忽然有了信心。

看来,不管是现代的流程优化,还是古代的官场规则,只要肯琢磨,总能找到契合点。

秋收过后的宛平县,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香气。

苏砚坐在文书房里,核对历年的户籍与田亩册。

这是主簿的例行工作,为了明年的赋税征管做准备。

案上堆着景泰元年、二年的册子,他一页页翻着,手里拿着一支炭笔,在纸上标注着关键数据。

“奇怪,怎么东部三个里的人口增长了,田亩数却没怎么变?”

苏砚盯着纸上的数字,眉头皱了起来。

景泰元年,东部的仁和里、太平里、永乐里共有农户1200户,田亩24000亩;到了景泰二年,农户增加到1350户,田亩却只多了200亩。

按启宸朝的规矩,农户增加,要么是新生人口分户,要么是外来流民定居,无论哪种,都该有相应的田亩分配,可这三个里的田亩数,明显不对。

他把这三个里的册子单独抽出来,仔细核对每一户的“授田记录”。

仁和里有个姓周的农户,景泰元年是“三口之家,授田20亩”,景泰二年分户成两户,却只新增了5亩田;太平里的流民张氏,去年定居时登记的是“无田”,今年却在“有田户”的名册里,田亩数却写着“0”。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苏砚心里咯噔一下。

他想起现代机关的“数据比对法”,把人口增长数与田亩新增数做成对比表,发现三个里的“田亩缺口”竟有1800亩。

这么多田亩,不可能凭空消失,最有可能的是被豪强兼并了,却没在户籍册上登记。

他拿着表格去找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