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惟天下国家治乱之本、徒不出于公私之间矣。
一人用公、则民安而天下平、用私则国危而天下乱矣。
异朝受辛为政以暴则民虐而殷代一时亡焉。
文王帅民以德则政正周祚八百余岁也。
本朝醍醐帝施仁则兆民怀惠迄于今慕德也。
鸟羽院用私而让位不正于于兹悖道也。
呜呼王法陵夷苛政荐起、岂非上一人之私而丧天下国家乎哉。
故记自保元至历应之成败、以欲使后人鉴之而己。
保元乱之事保元之乱的根源,在于鸟羽法皇宠爱美福门院,此为祸种,而未能践行理学则滋生祸端,法皇不采纳谏言却宠信佞臣,此为祸乱升级的助力,最终演变成主上与上皇(二者皆为待贤门院所生)的国诤。
从古至今,若不喜好理学,就会对真理蒙昧,却对浮名小利精明。
由此引发的国家弊病,日益滋生、逐月增长、逐年加剧,己然发展到极度混乱的地步。
当初,崇德院身为第一皇子,于天治元年(1124年)让出法皇位,而后历经十九年,至康治元年(1142年),毫无缘由地被迫退位,美福门院之子近卫院登上皇位,即当今圣上。
因此,法皇与新院之间心生嫌隙。
然而,久寿二年(1155年),近卫院突然驾崩。
此次,本应让崇德院之子孙重仁亲王登上皇位,这才是合乎道义之举,却因美福门院嫉妒上皇,法皇受此私心影响,改立第西皇子后白河院(主上)即位。
这无疑是王道衰落的征兆。
实际上,掌权者若上位者存有私心,下方便会养成不秉持公正的风气,竟无一人进谏阻止,称应立重仁亲王为当今圣上才合乎道义。
这也是由于选拔任用官员的制度松弛所致。
此后,或许是鬼神的谴责增多,法皇于保元元年(1156年)七月驾崩,顿时,上皇意识到世间即将陷入混乱。
当时的宇治左大臣赖长,是知足院入道前关白(藤原忠实)的次子,现任关白法性寺殿(藤原忠通)的弟弟。
上皇这一方,由赖长推动这场动乱,谋划布局。
法皇或许也有所察觉,故而对武士们留下遗言,叮嘱他们守护好相关事务,受嘱者包括平清盛、源义朝等人。
清盛是桓武天皇之后裔,赞岐守正盛之孙,刑部卿忠盛之嫡子。
义朝是清和天皇之后代,伊豫守赖义之西世孙。
他们分别是源氏与平氏的首领。
在上皇一方,有义朝的父亲为义,清盛的伯父忠正参与其中。
他们有的是父子兄弟,有的是伯父与侄子,却在这场纷争中或为敌或为友。
尽管这场纷争因关白殿与左大臣殿这对兄弟而起,但最终演变成了战争。
战败后,上皇(改称赞岐院)被迁往赞岐国,九年后在此地驾崩。
左大臣赖长中了流矢而死。
为义因依赖义朝前来,被敕令定罪诛杀。
世人将此次事件称为“保元之乱” 。